MBTI,这一概念已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年轻人的社交生活中。尽管许多人并未意识到它何时开始“流行”起来,但当它成为话题时,似乎已无处不在。
前不久,我的一位00后朋友了大学生访谈,其中30名大学生中有25人主动提供了自己的MBTI类型。可见,MBTI已经成为了年轻人谈论自我的一部分。
MBTI是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的英文简称,全名是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它源于1944年一对母女以荣格的心理学类型理论为基础创制的一套人格类型测试。这套测试的每个维度都对应了不同的性格类型。
过去,MBTI主要应用于企业培训和职业咨询等领域。如今的时代加速了它的流通,MBTI已成为年轻人之间交流的“货币”,用于表达自我和了解他人。四个字母的出现不仅节省了社交时间和精力,而且因为其基于严谨的测试结果,使得它比星座划分更精确和详细。
冬奥明星谷爱凌也曾在公开场合分享自己的INTJ类型。
比如,25岁的江楠把自己的MBTI测试结果放在相亲贴的基本信息中,希望更精准地匹配到合适的人。她用几句话阐释了自己INFJ人格的特点,让人们更了解她。网友小桃则表示:“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熟悉MBTI的人几乎一听你的类型就知道你身上可能有哪些特质和雷区。”
尽管有人对MBTI持怀疑态度,认为它过于简化或刻板,但不可否认的是,MBTI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交工具。它帮助人们快速了解陌生人并形成第一印象,节省了寒暄、试探和相互摸索的时间、精力与认知资源。
从学者的角度看,MBTI作为一种人格测量工具,其科学性和有效性一直备受争议。尽管它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功能性,但过度依赖或误解其结果可能会导致人们对自我的认知固化。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MBTI已经成为他们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一种方式。
不管怎样看待MBTI,它都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对于那些希望更深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人来说,它可以提供一种工具和视角。但也需要理性对待其结果,不可过度依赖或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