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佳
近期,《畜禽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与低蛋白日粮技术》这一重要著作的问世,对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该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对于减少饲用豆粕的用量、优化低蛋白日粮的配制与饲喂技术,具有深远的意义。
长期以来,豆粕因其营养价值高,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用于饲料配方中。鉴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耕地面积有限以及种源条件的制约,大豆的种植成本和产量与其它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工程院院士、农业大学教授谯仕彦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科研人员应以“面向重大需求”为目标意识,肩负起“科研助力农业强国”的责任担当。他们以实际行动为的发展贡献力量,使科研成果在农业强国建设的征程中得以实施并开花结果。
谯仕彦,这位杰出的学者,在工程院院士及农业大学的教职上,以铿锵的言辞和坚定的信念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在阆山阆水之地,人杰地灵的四川,谯仕彦的求学之路启程于上世纪80年代。他回忆道,自己从农业大学(当时称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毕业并留校工作后,察觉到饲料产业发展的契机并开始从事相关研究工作。
欧洲多个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已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这种趋势在西方日益普遍,这也为谯仕彦及其团队的研究提供了启示。他们致力于研究饲用抗生素替代技术和产品,为减少畜禽疾病治疗用抗生素的使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
面对饲料全面禁抗后的挑战,谯仕彦表示,饲料科学的研究应用性极强,应以需求为主导性指引,推动各项研究工作有序且有针对性地实施。他强调了减少抗生素使用的重要性,并指出在保障动物养好、肉蛋奶产量与质量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寻找减少抗生素用量的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在饲料禁抗的背景下,减少粮食消耗成为了动物营养领域的重要任务。谯仕彦指出,我国作为养殖业大国,饲料粮对谷物和以豆粕为主的蛋白质饲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大豆供需的严重失衡不仅制约了我国对大豆的国际定价权,还可能影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自2005年起,谯仕彦及其团队将研究方向转向低蛋白日粮技术的研究。他们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可能:当玉米和豆粕供应不足、价格过高时,其他谷物和杂粕可替代部分玉米和豆粕在饲料中使用。这一突破从根本上降低了我国畜禽日粮对进口大豆的依赖。
谯仕彦表示自己在农村成长起来的经历对自己在动物营养领域的探索有着重要影响。他强调了发现和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他注重判断学生的潜力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他寄语青年学子要身心、不断学习、敢于提问、勇于创新,并围绕“四个面向”确立科研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