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过同样的内容,在不同的展现形式下会带来完全不同的视觉体验和互动效果?尤其是在朋友圈里,时常会遇到同样长度的内容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呈现方式。
近期,不少网友纷纷反映,朋友圈中有些内容即使长度相同,却有的被折叠起来,有的则能完整展示。甚至有些长篇大论在朋友圈里也能获得一席之地,并且在文末附有“全文”按钮供人点击展开。
相较之下,有些人的内容即便篇幅较短,却只显现为一行灰色的文字。这其中有何缘由?又是什么样的机制在决定这些差异呢?
有实验表明,直接手动输入的文字在朋友圈里往往能获得更长的展示空间。例如,当同样的154字内容通过复制粘贴的方式发布时,仅能显示为一行灰色的文字。但若手动输入这段文字,则能展现五行,剩余部分则会被折叠,并附有“全文”按钮。
特别是用iPhone6s测试的结果显示,如果复制粘贴的文字不超过大约100字,那么就可以完全显示,一旦超过这个字数限制,就会折叠成单行字。
对此,社区中反响不一。部分网友认为此功能颇具巧思,有助于提升互动性。然而也有不同声音出现,认为这种机制干涉了用户的自主选择权。更有甚者,开始寻找“”,如“先存草稿再发布”、“先打字再复制粘贴”等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