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造崛起与其产品定价策略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妨从芯片价格变革的微观视角切入探讨。
时下热议的芯片困境,多指高端芯片受制于人。对于那些成熟制程的“常规芯片”,我们不仅已摆脱了被卡脖子的困境,甚至是否已通过价格优势反制对手?以汽车行业中的电动玻璃升降芯片为例,昔日德州仪器(TI)的定价高达70元每颗,而今同类型替代芯片仅需1元币,差距悬殊。再如汽车四轮定位芯片,其价格也由原本的1300元大幅降至13元币,这无疑展示了制造的强大竞争力。
芯片价格体系的变革,实际上也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定价哲学。我国传统的定价观念注重成本与价格的匹配,即“物美价廉”。相较之下,西方的定价策略更侧重于产品的功能多样性和稀缺性,常以高附加值的形式呈现,这也使得某些技术产品因无法自产而被冠以“高端”之名,成为西方企业获取超额利润的途径。
随着制造能力的不断提升,曾经的“工业明珠”正逐渐褪去其高不可攀的光环。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使得众多高科技产品的价格更加亲民,这不仅减少了我们对西方企业的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他们的利益。这种变化在西方企业间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使得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与之间的定价权矛盾。
这种矛盾在全球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尤为突出。随着在全球经济中地位的不断提升,曾经的超额利润不再是西方企业的专属。制造逐渐成为新的“利润中心”,而双方在定价权上的博弈也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焦点。虽然表面上看似双方可通过“自由竞争”寻求解决之道,但实质上涉及到的利益之争使得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制造的高速发展已成大势。这一趋势清晰可见,不容置疑。那些试图阻挡历史潮流的小丑,无论他们如何努力,都难以改变大势所趋。他们的最终结局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