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学派,作为心理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自20世纪初便由德国心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进行深入研究,他们致力于揭示人类视觉的工作原理。
格式塔学派的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20世纪初,由一群德国心理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他们探索的核心便是人类视觉的运作机制。他们发现,人类的视觉并非孤立地处理所接收的信息,而是以整体的方式对视觉输入进行结构化处理。这其中的基础理论是:我们的视觉系统会自动构建对视觉输入的结构,在系统的层面上感知形状、图形和物体,而非仅仅识别互不相连的边、线和区域。
例如,在视觉呈现中,蓝色圆相互之间在水平方向上比垂直方向上显得更近时,我们的大脑会自然而然地将它们归为一组。这便是通过调整对象间的距离,使它们在视觉上形成一组的方法。这一原理在日程管理应用、浏览器设置界面等设计中都有所应用。
在人们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格式塔的相似性原则发挥着重要作用。相似的物体往往会被默认为归为一组。例如,通过颜色、大小、形状、纹理、尺寸和方向等多种方式,我们可以使元素被视为相似并相互关联。这种相似性不仅有助于我们对一组对象进行和分类,还能赋予它们特定的含义或功能。
在视觉上,人类的眼睛有一种倾向于形成连续形式的趋势,这就是格式塔的连续性原理。这一原理在图形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如IBM的标志设计以及Via拼车出行APP的引导页设计等。这些设计都利用了连续性原理,使多个不同的元素在视觉上形成一个整体。
与连续性相关的是格式塔的封闭性原理。我们的视觉系统倾向于将敞开的图形自动关闭并感知为完整的物体。例如,在苹果iOS系统中的钱包应用,通过叠起的形式表示对象的集合,仅显示一个完整的对象及其“背后”对象的一角,便能让用户感知到由一叠对象构成的整体。
格式塔的对称性原理指出,我们倾向于简化复杂的场景。我们的视觉区域会自动并解析数据,从而赋予它们对称性。这种倾向性在海报设计、界面布局等方面都有所体现。
在界面设计中,我们还需注意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当一个小物体与大物体重叠时,我们往往认为小的物体是主体,大的物体是背景。这种主体/背景的原理常被用于信息弹出设计,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交互环境。
前述的格式塔原理主要针对静态图形和对象。而最后一个共同命运原理,则涉及运动的物体。这一原理指出,一起运动的物体被感知为属于一组或彼此相关。这在苹果macOS系统的文件夹拖曳高亮设计中得到了体现。
结语
用户界面设计准则以人类心理学为基础,格式塔原理便是根据人类感知和认知心理提炼出的视觉规则。对于视觉设计师和交互设计师而言,理解和运用这些原则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设计中的各种联系,从而创作出更优秀的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