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物 董全斌的壶篇
两载前,我曾踏足景德镇,专程体验董全斌所制的茶杯。那时的感触难以言表,仅当触碰杯缘的缺憾处,似乎感受到时光的轻轻流淌。此刻的记忆提醒着我那份特别的体验。
今年三月,在“设计上海茶之路”的展会上再次与董全斌相遇,此次的焦点转至他手制的泡茶壶。
这壶为朱泥所制,自带内敛的光泽。弯曲的壶柄自然流畅,蔓延至收拢的壶嘴,细小缺口显露其精致工艺。壶身肌理记录了其生长的岁月,展现着生生不息的力量。
对于为何转向制作壶而非杯子,董全斌解释道:“茶杯是我探索人与世界变化关系的部分体现,而此刻转制壶,意在以杯与壶共同构建‘一人饮’的哲学。这代表着独处的艺术。”
董全斌的居所紧邻青山,窗外的竹林摇曳生姿。春日里,叶子随风舞动,仿佛舞者的手在旋转。这样的景象与他在作坊中忙碌的身影交相辉映。
他细心研磨紫砂泥料,任其陈腐,让微生物与泥料交融。随后拉胚造型,将壶把与壶嘴在湿润的泥料中融为一体,仿佛风的触手在塑形。
“有风”成为董全斌新系列的主题,源自他观察风吹过水面的场景。
当我亲手使用这把壶时,其美让我心生赞叹。拿起茶壶,盖钮的设计如能量波动,至边缘则如枯萎的叶子。冲泡时,茶水从壶口流出,释放出浓郁的茶香。此刻,人与茶、心境与手艺在某种程度上共同存在。
董全斌说:“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如同风过,无论是关车门、跑步、遇见心仪之物或是擦肩而过时。我们不禁思考:人为什么如此生活?这种互动源于理想还是他人的影响?当你深思这些问题时,你会发现这是一种沉静的体验。”
手握此壶,周围嘈杂的声音似乎消散。当第一口茶汤滑入,只需闭上眼,丝丝微风仿佛从发梢掠过,携带着过去的记忆与思考在当下涌现。
董全斌分享道:“独处时有一种独特的乐趣。这种状态与多人共处时不同,这就是‘一人饮’的真谛。”
过去一年里,董全斌潜心研究“壶”的制作。他尝试了各地的泥料,但最终发现紫砂最能满足他的制作理念。因紫砂无釉的特性,泡茶时注入热水盖上盖子,热气从壶内透出,仿佛水也变得鲜活起来。
于是,他一年间仅制作了几十个壶。这小巧的壶将简化到极致,一壶一杯,容积恰到好处。每一泡茶都是眼前的这一杯。
对于每个人而言,“一人饮”有着不同的滋味。如汪泓爱茶者所言,“一人饮”是与自我对话的过程,每一口茶都是思考的停顿。
而收藏家刘广眼中的“一人饮”则是空间与器物的美丽。在安静的环境中品鉴器物,愈发显得美丽。
对董全斌来说,“一人饮”是一种独处的方式:一人、一壶、一杯茶、最简单的品茗方式让他从日常琐事中静下心来沉浸于内心的思考。
真正的独处并非孤独之境而是对内心的反思与探索。
生活中我们往往难以静下心来享受当下总是在忙碌中度过推杯换盏间不断交流。
董全斌说:“人的生命即使算上全部的时间也只是时空中的一瞬。”每个人都渴望了解周围的一切但往往收获的是零散的片段他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将这一个个片段连接起来接近那个真实的自我。”这是他“一人饮”创作的初衷。
那么当书籍手机远离我们又留下了什么?或许正是这片刻的沉静和内心的安宁这是董全斌传递给我们的东西。
如此这般简单的方式一个人一把壶一只杯享受最自在的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