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是什么_media软件是干嘛的

2025-02-1711:31:35营销方案1

近日,部分使用互联网服务的消费者反映其购物体验的奇特之处。具体而言,当他们在淘宝或京东上浏览过特定的小众商品后,打开拼多多时,首页上就会呈现相同的商品推荐。还有消费者在京东搜索“充电宝”后,在微信的广告栏中看到了相关充电宝的广告。

这一系列现象引发了公众对于“隔屏有耳”的疑问,即为何某些应用能如此精准地了解用户的需求?用户的聊天内容是否被?个人信息是否被不当获取?为何在未进行任何操作的网站上,用户会看到似曾相识的内容?

这背后的“元凶”之一,可能是一种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应用的广告技术——程序化广告。程序化广告通过统一的用户ID识别,实现了跨平台的精准营销。由于其精准性,经常会让用户感觉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

那么,“似曾相识”的广告是如何触达用户的呢?在程序化广告的跨屏推荐过程中,由于广告平台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推荐,因此在用户切换网页或应用时,定制好的广告已等候用户查看。而该过程中的实时竞价(RTB)环节正是匹配并推送广告的驱动力。

以用户欲购买手表为例,当他在网络上寻找相关信息并浏览时,实际上就向广告交易平台ADX发送了需求信号。平台收到此信号后,会分析用户的特性如性别、年龄、浏览历史和兴趣爱好等,并将匹配的手表广告精准推送给用户。

关于不同应用间如何锁定同一用户的问题,主要是通过手机的唯一设备标示符IMEI来实现。当IMEI与其他IMEI关联时,可指向特定用户进行精准推荐。用户的浏览偏好和广告行为数据会被收集和标记,进而形成独特的用户画像。

在全球范围内,阿里、腾讯、百度、360、谷歌和脸书等都是程序化广告的重要投放平台。这些平台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圈,包括程序化广告的采购方、数据提供和管理、供应方以及创意产业等各方。据预测,全球程序化广告产业将在未来几年内持续增长。

在程序化广告的运行过程中,各平台间的数据并未完全打通。虽然各主体间传递的是用户的需求信息,但这些信息仍留在原平台内。当某品牌希望投放广告时,它会通过广告交易平台找到合适的广告需求方进行投放。这些需求方平台会针对自己标记的用户进行广告推送。

在数据分享方面,各平台遵循一定的规则和隐私。例如京东等平台在收集用户信息后会进行匿名化和去标识化处理,确保无法识别出特定自然人的身份。这些平台也会在隐私中详细说明如何使用和处理用户数据,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共享这些数据。

具体到哪些平台会互相分享用户大数据的问题上,平台间的数据分享往往遵循着“阵营”和“派系”的规则。以阿里为例,淘宝网不仅会与关联公司如天猫、聚划算等共享用户信息,这些信息共享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向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推荐。

字节跳动、京东等公司也有类似的程序化广告产品和服务。京东与腾讯等公司合作时,会借助对方的流量和用户群进行深度合作以实现精准广告投放。而百度等公司也会与其关联公司共享用户信息以提升内容变现能力。

那么,这种程序化广告是否侵犯了用户的隐私呢?已经承认了“程序化广告”的合法性并要求对收集到的用户信息进行去识别性特征的处理。尽管如此,仍有行业人士认为可能会有部分商家利用此技术侵犯用户隐私。而从用户角度来看,他们有拒绝个性化广告推荐服务。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App都提供了明显的关闭个性化推荐通道或者其关闭选项隐藏较深。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我们都应该重视并保护用户的隐私权和数据安全这是互联网健康发展的基石同时也是我们作为用户的和责任所在。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