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为什么六十岁被称为“花甲年”,这背后蕴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历法知识。这个称谓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古代的干支纪年法紧密相关。
在传统历法中,时间计算采用了“干支”系统。这个系统由“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而成。每十年为一个轮回,即“甲子”、“乙丑”、“丙寅”……一直到“癸亥”,共六十个组合。这六十个组合被称为一个“六十甲子”或“花甲子”。
“花甲”的由来:
1. 干支纪年的循环性: 干支系统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循环往复。从“甲子”开始,依次排列,到“癸亥”结束,下一个循环又从“甲子”开始。这意味着,当一个人刚好度过了一个完整的六十甲子周期时,他的年龄也正好是六十岁。这个年龄点因为标志着一个时间循环的完成,而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2. “花甲”的象征意义: “花”字在这里并非指真正的花朵,而是一种比喻。它象征着“繁盛”、“圆满”和“经历”。如同花木经过一年的生长,到了某个时节会开遍枝头,绚烂多彩,但同时也意味着一个生长周期的基本完成,开始迎来收获或休憩的阶段。将六十岁比作“花甲”,一方面形容了人生在这个阶段可能达到的成熟、经验和智慧的“繁盛”状态,另一方面也暗示着人生的一个重要周期已经“圆满”完成,如同花开之后,可能需要经历风雨,也预示着新的阶段或沉淀的开始。
3. “甲子”的古老含义: “甲”在古代文字中,其字形上类似草木破土而出的样子,有“始”、“萌发”之意。“子”则常与“始”、“本”相关,如“子时”是一天的开始。“甲子”合在一起,可以理解为“开始”和“本源”,象征着事物循环的起点和根本。当一个人到了六十岁,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六十甲子循环,如同经历了一个个“开始”与“本源”,人生格局自然有所不同,用“花甲”来形容,既点明了其基于干支循环的年龄特征,也赋予了其文化上的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