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来探讨一下为什么烙饼的面通常不揉,这背后其实蕴对口感和最终成品形态的深刻理解,可以说,这绝对不是“想不到”那么简单,而是传统面食制作智慧的结晶。
传统烙饼,尤其是像山东大煎饼、东北大饼、陕西手抓饼等,追求的是一种独特的口感和形态。如果按照揉面的方式来做,可能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我们来理解一下揉面的作用。揉面主要是通过物理作用,使面筋蛋白形成网络结构。这个网络结构能锁住水分,使得面团有弹性、有嚼劲。这在制作面包、馒头、饺子皮等追求筋道口感的面食中是必要的。但烙饼追求的恰恰不是这种筋道。
不揉面,或者说“摔面”、“揉不揉”,主要是为了让面团的劲道减弱,甚至产生一种“软”或“暄”的感觉。这种做法的关键在于“醒面”。面团和面后,通常会经过一段时间的静置(醒面)。醒面的作用是让面粉中的淀粉充分吸水膨胀,让面筋松弛,同时让揉面时产生的热量散发掉,使面团更易操作,也更有利于后续形成疏松多孔的结构。
在烙饼时,面团被摊开成圆形或椭圆形。如果不揉,面团本身就比较软和,延展性好。在加热过程中,面团的淀粉会糊化,蛋白质也会变性凝固,但因为没有经过强力揉面,形成的结构相对疏松,水分也更容易蒸发。这样烙出来的饼,口感上就不会有筋道,而是呈现出一种外脆内软(或整体暄软)的特点。比如山东大煎饼,薄而脆,但内里又有嚼劲,这得益于面团没有筋度,受热均匀,水分挥发得当。
不揉面还有一个重要的好处,那就是更容易控制饼的厚度和形态。揉过的面团比较硬实,摊开时容易厚薄不均,而且难以形成薄而圆的形态。而不揉的面团,因为比较软,更容易被擀(或拍)开,并且可以比较均匀地控制厚度,最终形成薄、圆、均匀的饼状。
再从健康的角度来看,不揉面制作的烙饼,因为面筋含量较低,对于消化系统比较敏感的人来说,可能会更容易消化吸收。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烙饼都不揉面。有些烙饼,比如一些手抓饼,虽然也是薄饼,但在制作过程中,面团会经过一定的摔打,但这和强力揉面是不同的概念。摔打主要是为了让面团更有延展性,更容易摊开,并且形成层次感,而不是为了形成筋道。
烙饼的面不揉,是一种基于对面性、口感和健康考量的传统做法。它充分利用了醒面的作用,让面团在保持一定延展性的减弱了筋度,从而形成了烙饼独特的口感和形态。这种做法不仅体现了传统面食制作的智慧,也为我们带来了美味又健康的小吃。说“烙饼的面不能揉的原因你绝对想不到”,其实是对这种传统做法背后蕴含的深层次理解的一种赞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