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上海推出创新饮料“营养选择”标识,市场反响如何?
自2024年3月开始,上海市开始尝试一项新型饮料标识,这项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制的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是国内首个由官方机构推出的评价型FOP(食品包装正面标识)。该标识旨在通过评估饮品中的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以及非糖甜味剂含量,将产品分为A、B、C、D四个等级。这一创新举措的实施效果如何?让我们深入了解。
近日,新京报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虽然企业普遍将该标识作为营销推广的一种手段,但其具体执行方式却多种多样且变动频繁。一些企业甚至制定了自家的评级规则,并设计了各式各样的分级标识。尤其是餐饮现制饮品领域,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在宣传资料、门店菜单和点单程序中,往往只展示不额外加糖的A/B级产品,而对于C/D级产品的标识则选择性地进行或采取拆分产品的方式来规避。与新加坡相比,其A/B级自愿标识,C/D级强制标识且不得营销的做法,我们的市场实践仍存在差距。
调研过程中,消费者对此关注度不高,口味、价格、配料成分仍是他们的主要购买决策因素。尽管大多数消费者对营养分级的理念表示支持,但在实际购买行为中,“口头支持”现象突出。尽管有84%的上海消费者对营养分级标识表示支持,但仅有32%的消费者表示这一标识对他们的购买决策产生了显著影响。更令人瞩目的是,在刚购买试点产品的308名上海受访者中,近九成的消费者无法反馈所购奶茶的营养评级。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钟凯表示,基于上述调研结果,评价型FOP的推广不能操之过急。特别是在餐饮行业,应用该需慎重考虑。评价型FOP并非消费者教育的捷径,反而需要更多的努力来指导公众如何正确选择与搭配食物。在当前激烈的商业竞争环境下,评价型FOP的缺陷可能被放大并被企业用来进行营销。对此,制定者和公众都应保持清醒的认识,不能盲目期待和乐观。
为避免市场混乱和消费者选择困惑,减少未来消费者教育的挑战,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且单一的FOP标准,并废除各种实质上属于FOP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