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年画:古老的传承与现代的创新
提及年画,总会让人回想起上个世纪的美好时光。但不知不觉中,年画似乎已从我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在一个小小的县城里,这里的村民仍然坚守着武强年画制作的传统技艺。今天,让我们一同探寻武强年画的起源、发展、历史地位、种类、制作及其现代意义。
武强县因地势原因,农作物种植受限制,当地人便利用当地盛产的芦苇、麦秸造纸,用特有的杜木刻版,从石榴花、槐米、靛蓝草中提取红黄蓝三原色,开始制作武强年画。最初,这些年画由民间画家亲手绘制,后来逐渐发展成刻版印刷。在宋末元初,武强人便以制贩年画为生。到了明清两代,武强年画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鼎盛时期,全县年画生产厂家和作坊遍布各地。随着时代的变迁,武强年画逐渐失去了市场。
幸运的是,在武强县旧城村的一户旧宅院里,藏有159块有着百年历史的武强年画老刻版。这些珍贵的刻版历经百年仍保存完好,它们的重见天日让人们重新认识了武强年画的魅力。这些老刻版的发现过程十分不易,需要小心翼翼地取出。幸运的是,这些刻版得以保存下来,为武强年画这一传统文化留下了珍贵的遗产。专家认为这批画版的雕刻年限上可追溯到清同治年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直以来,年画都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武强年画备受业界认可,被列入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民俗生活大观园”。现如今,武强年画的珍贵作品被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其中联合文教科的一位在考察后称赞其为“东方圣经的图解”。
武强年画作品乡土气息浓郁且形式多样,包括门画、灶画、对联等多种形式。其特点在于题材广泛、构图饱满、色调鲜明、图文并茂。作品中常用图文并茂的形式表达人们的美好愿望或批判社会现象。例如,《尖头》这幅作品就毫不掩饰地批判了清朝的现象,用幽默的手法揭示其丑恶本质。
传统武强年画的制作分为绘稿、刻版、印刷三道工序。其中刻版技法以阳刻为主、阴刻为辅,讲究陡刀立线。在制作过程中,对画稿的要求极高,需要线条清晰匀称。彩色刻版数量少而色彩明亮鲜艳。一张年画需要经过多次印色,其中任何一次失误都会导致整张年画作废。
随着时代发展,武强年画在实用性和娱乐性方面受到冲击。为了传承这一文化,除了保留传统的木版印刷和丝绸印刷外,还采用新技术进行木版年画的胶印。同时为了适应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许多武强年画手艺者开始改变年画的形式,如将年画作品装裱成画轴、画片等形式。现代武强木版年画的装裱与包装工艺也逐渐走向高档化。
武强年画制作技艺级传承人马习钦曾表示,在创新的同时要尊重传统技艺和风格。他强调在原来的风格、制作工艺方面融入现代内容才是最佳的创新方式。希望武强年画能够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并期待其下一个高峰期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