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下一句是啥

2025-04-1723:47:38创业资讯

《高山流水》——千古知音的佳话

视频加载中……

《高山流水》这首曲目,源自“伯牙鼓琴遇知音”的传说,其谱本多样,既有琴曲,也有筝曲,两者虽同名但风格迥异。

在古代琴曲中,战国时期便已流传着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传说《高山流水》是由伯牙创作,他在琴艺上有着高深的造诣。伯牙善于弹奏琴曲,其志向犹如巍峨的山川。每当他弹奏琴曲,表现出山的高大与水的浩渺时,其学生钟子期总能精准地理解并形容。钟子期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又言:“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想,钟子期必能领悟。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觉得世间再无知音,于是决定琴身、断绝琴弦,终身不再弹奏。后来,“高山流水”被用来比喻知音或知己。

这首曲目最早记载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书中对《高山》、《流水》两曲的解题有详细描述:初时,两曲合并,以表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境。后来分为两曲,不分段落数。再后来,分为高山四段和流水八段的形式。两千多年来,《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民间广泛流传。

随着明清以来琴的演奏艺术的发展,《高山》、《流水》两曲有了显著的变化。《传奇秘谱》本不分段,但后世琴谱多分段。特别是清代唐彝铭所编的《天闻阁琴谱》(1876年)中,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版本尤为突出。这个版本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模拟流水声的第六段,称为“七十二滚拂流水”,因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据琴家考证,张孔山的传谱已增为九段,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高山流水》之所以能被春秋战国的诸子典籍多次记录转载,与其背后的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先秦时代百家争鸣,人才鼎盛。许多士人期望能遇见理解自己的明主,从而一展所学。这几乎是读书人的共同梦想。能达到此目标的毕竟是少数。《高山流水》在先秦时代的广泛流传,正是因这个故事寓意了人生遇合的美妙及未遇知音的遗憾。千百年来引起无数人的共鸣是情理之中的事。

典故中,楚国有个叫伯牙的读书人,他热爱弹琴,跟连城先生学琴。他天资聪颖,但很难捕捉到乐曲的神韵。一日,在老师的带领下,伯牙来到东海蓬莱山,独自等待老师归来。当他久等不见时,便开始在山中游走。在山野之间,伯牙突然发现一派壮观的自然景象,他顿感灵感涌起,便席地而坐,抚琴成妙曲。老师见状称赞不已。后来伯牙出使楚国时遇到樵夫钟子期,两人因音乐而结缘并结为兄弟。然而第二年相约再会时,子期已离世而去。伯牙在子期坟前抚琴而哭、断弦祭台、琴破弦绝的情景令人感动不已。后人为了纪念此事在汉阳筑起伯牙台作为纪念。

如今伯牙台已成为汉阳的重要风景点殿堂金碧辉煌、汉白玉筑成的琴台矗立在那里仿佛在诉说着那古老的故事。当你站在远处驻足默立时你会看到那四个字“高山流水”仿佛在召唤着你回到那个古老的故事里去永远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