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有一位技艺高超的琴师,人称伯牙。他深谙音律,琴技卓越,但总觉得难以将内心深处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某次,他赴楚国探亲归途,恰逢中秋之夜,明月高悬,清风拂面。在这如画的夜晚,伯牙情不自禁地弹奏起心爱的琴曲,悠扬的琴声飘荡在江面之上,吸引了一名樵夫的注意。
这位樵夫名叫钟子期,他对伯牙的琴声颇感兴趣。伯牙初时对一个樵夫能理解自己的琴声感到惊讶,便邀请他上船细谈。他们开始探讨琴理和乐理,钟子期对答如流,展现出对音乐独到的见解。为了考验钟子期,伯牙特意弹奏起一曲赞美高山的曲调,钟子期听后赞叹道:“真是出神入化,我仿佛亲眼见到了巍峨的高山。”随后,伯牙又换了一曲表现奔流河水的乐章,钟子期听后再次赞不绝口:“妙不可言,我又仿佛目睹了滚滚河水汹涌而来。”
伯牙听到钟子期的回答,内心激动不已,认为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两人相谈甚欢,共度良宵,直至天明才依依惜别,并约定第二年的中秋夜再聚首。
转年,伯牙已成为晋国的大夫。他念念不忘与钟子期的约定,特意向晋王告假,来到两人约定的江边等待。中秋之夜过去了,却始终未见钟子期的身影。伯牙心生疑虑,下船沿江寻找钟子期的住处。当他来到一座山谷前,偶遇一位老者询问得知,钟子期已不幸离世。
这个消息让伯牙悲痛欲绝。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弹奏了一首哀伤的曲子。琴声中充满了他的悲痛与思念:“先生已逝,世间再无人能懂我的琴音。我弹琴又有何用?”说罢,他将琴高高举起,狠狠地摔在地上,琴身四分五裂。从此以后,伯牙再也没有弹过琴。
俞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人,虽为楚人却身居晋国高位,其精湛的琴艺被后世尊称为“琴仙”。他的故事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佳话,传颂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