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06年,当时尚年轻、事业初起的白居易,被任命为西安周至县的县尉。尽管不大,但他的心情显然是愉悦的,因为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的诗作。某日,他与两位友人一同游览了位于马嵬驿附近的仙游寺,畅聊之余,便聊起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的传世之恋。两位友人请他以诗歌形式将此佳话流传千古,他欣然应允。传世的千古绝唱《长恨歌》得以问世。
《长恨歌》全诗共计840字,白居易的笔触清晰流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其诗词才华。此诗中的经典句子皆为世人传颂:
"其人如玉貌自现,一经王眼侧忘难",诠释了杨玉环的非凡魅力。
"回首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皆失色",展现了她的美艳无双。
"但愿天长地久,爱恨相随无尽期",抒发了爱情的永恒与痛苦。
这样出色的诗作,本应得到文人墨客的一致称赞。然而事实上,自这首诗问世1200多年以来,关于它的质疑之声就从未停止过。后世文人究竟在质疑什么?是否都有道理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一、南宋文人张戒对《长恨歌》的看法
张戒虽在南宋诗词界名声不显,但其所著的《岁寒堂诗话》影响深远,后被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他认为《长恨歌》的某些部分过于直白,有浅陋之嫌。白居易的诗风正是以直白著称,追求的是通俗易懂。白居易的作品就是为了让普通人都能理解,这从他的创作理念“意到笔到”可见一斑。张戒的观点在这里似乎并不适用。
二、南宋文学家周紫芝的评价
周紫芝号竹坡居士,他在其作品《竹坡诗话》中认为《长恨歌》的气韵略显俗气。他对《长恨歌》中描写杨玉环的两句诗提出了质疑。这两句诗用梨花带雨形容佳人落泪,是极美的描写,与俗气二字相去甚远。周紫芝的评价显然受到了宋诗重理轻文采的影响。
三、清代大诗人袁枚的看法
袁枚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其诗歌理论专著《随园诗话》中指出《长恨歌》有一处历史错误。他指出诗中提到的峨嵋山与历史事实不符,因为唐玄宗奔蜀时并不经过峨嵋山。这一观点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影响《长恨歌》的艺术价值。
除了上述质疑外,还有许多其他关于《长恨歌》与历史不符的论调。我们应当明白,诗歌并非史书,而是一种文学艺术。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长恨歌》作为一首唐诗,其目的是通过艺术手法来表现历史和情感。硬要在诗歌中寻找历史真相的做法,实为吹毛求疵。
小结:以上三位文人的看法只是《长恨歌》问世千年来的众多质疑中的一部分。尽管前两点质疑似乎并不合理,袁枚的观点也有些吹毛求疵,但品评诗词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对于这些质疑,大家有何看法?欢迎踊跃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