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可谓三国时期智者之代表,常被人尊称为“智星”。他的每一言每一语,都被世人奉为至理名言,对人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如刘琦因遭遇家庭变故,求救于诸葛亮。尽管诸葛亮有诸多顾忌,不欲涉足他人之家事,但他还是用话语巧妙地化解了刘琦的危机。那句“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便是在此情境下的一句救命箴言。
诸葛亮的这句话救了刘琦一命,使之得以转危为安。而他在漫长的一生中,更留下了许多金句,凡是能够领悟其中深意的人,都将在生活中获得无尽的启迪。
首句:“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公元207年的冬天,刘备多次登门拜访诸葛亮,最终在第三次时成功请得他出山为军师。在茅庐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大势,并提出了著名的魏蜀吴三足鼎立之策——即《隆中对》。在这其中,诸葛亮展现了自己的远大志向,自认为能比肩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乐毅两位杰出人物。然而世人对此看法并不一致,只有少数友人如崔州平和徐庶认同他的才华。
管仲与乐毅,皆为我国春秋时期的大英雄。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春秋霸业,而乐毅则曾带领五国联军攻下齐国七十余城。诸葛亮的志向之高远,可见一斑。
再言第二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表达了一个人对于工作的极度投入与执着。它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意在强调为了实现理想与目标,即便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诸葛亮自出山以来,一直勤勤恳恳地为操劳,特别是在刘备托孤之后,他更是倍感肩上的重担,日以继夜地工作。
最后一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来自诸葛亮的《诫子书》。它告诉人们要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必须保持心灵的恬淡与清静。这也是诸葛亮对人生二十余年的深刻体悟。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在公元234年,也就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年里,他最放不下的并不是大事或君主刘禅,而是自己年幼的儿子。尽管他深知陪伴儿子的时间不多,但依然在书信中给予谆谆和无尽关爱。
回首诸葛亮的这三句名言,每一句都是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体悟。对于我们而言,细细品味这些名言中的智慧与启示,必定会受益终身。你是否已经领悟到了其中的真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