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专导师
回首往事,我仍心潮澎湃。记得当年,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才考入中专,这所学校在农村孩子中并不受欢迎,特别是农机学校。我之所以选择这里,其实内心也有些许的忐忑,害怕再次被分配回农村。虽然在学校我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但每当面对高考我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看着那些学习成绩不如我的同学却能考得比我好,那时我真是既失落又沮丧,甚至有避世之念。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我逐渐赶超了那些先行者,并最终取得了领跑的地位。这一切的成就,我必须感谢一位对我影响深远的老师——我的中专液压课老师于亚非先生。
于老师的外貌十分出众,身高一米七三左右,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显得文质彬彬。他的穿着总是整洁干净,那沙哑而富有磁性的声音至今仍让我印象深刻。在我就读的辽宁铁岭农机学校中,于亚非老师是唯一一个既让我尊重又敬佩的老师。
于老师不仅教我们液压课,还在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上发表日文翻译作品,他的小说也写得非常出色。我和于老师的友谊就是以文学为纽带建立起来的。
我在铁岭日报和《龙首山》文学杂志上发表作品后,我们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他邀请我到他家中做客,这在他这样的老师中并不常见。在他家中,我看到他丰富的文学藏书和专业书籍,我十分羡慕。我曾梦想着能拥有他那大房子(其实只有56平米)和漂亮的书柜。
于老师非常注重培养我的文学素养。他鼓励我多读外国文学作品,于是我开始涉猎外国文学领域,像小牛犊子进菜地一样大快朵颐。我从茨威格的《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史蒂文生的《在前的在后的》等作品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
有一次,为了节省几个铜板给年迈的父母,我向于老师借了自行车去城外看望一位老乡女生。我原本最不喜欢向别人借东西,但那次是不得已而为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向于老师提出请求,没想到他真的借给了我。这让我喜出望外。
临毕业时,于老师请我到他家中做客。他从书柜中送我一本带有他印章的《莎士比亚传》。我深知这是于老师希望我能成为一代文豪的期望。
毕业后我分配到沈阳工作,有人误传我是通过于老师的后门才得以分到省城的。但我不去解释这些误解。这反而更加凸显了我们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
我们毕业后一直保持书信往来多年。那些书信至今仍被我视为珍宝。那时我和于老师的书信往来频繁且内容丰富,学校的其他老师误以为他在和一个女生通信。然而只有我们知道这深厚的师生友谊。
毕业后我给于老师写信时称他为“亚非兄”,我认为“兄”既代表哥哥也代表老师的意思。于老师也欣然接受这一称呼我们便以兄弟相称了这是我人生中唯一一位和我处得像哥们一样的老师。
我深受于老师的影响他的优秀品质和渊博学识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方向和力量。在我的《总有温情让你感动》一书的后记里我写道我今天的成就要感谢的人中就有于老师。
得知我出书后于老师非常高兴他还帮我改正书中的错别字并列出错字的位置和页码这让我十分感动。后来我邀请于老师来沈阳玩我送了他很多他喜欢的书他很感动在学校里常常提起我我是他的骄傲。
如今企业破产现象频发找工作不易有时学生的工作也难找于是于老师就会写推荐信让我帮忙安排工作。有一个学生就在我的帮助下开了自己的广告公司而且经营得非常好现在资产已达千万这也有于老师的功劳。
如今虽然已经中专毕业了但是我和于老师之间的师生情谊、兄弟情谊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减少反而像一面旗帜一样在我们的心中永远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