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道之论:至诚为本,物始物终
中道之论,有一言甚为深刻:“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此言对于许多人而言,其理解颇具难度。何为“不诚无物”呢?这需从人认识事物的原理说起。
人欲知大自然之万物,解人类世界之种种疑难,首要之事即为敞开心扉,与万物乃至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这桥梁乃是心与心的交汇,情与情的连接。若无此桥梁,无此连接,则彼此之间难以心意相通,更难以认知对方的存在。
日常交流中,我们常会听到“无法与你沟通”这样的言语。这便是彼此间存在矛盾冲突,缺乏共识或利益一致的表现。若要达到沟通的目的,则需超越现有的二元对立,提升至更高的境界。此境界便是相互理解与尊重,我理解你,你也理解我,如此便能实现有效的沟通。此境界即为一元之境,是沟通的最高境界。
同理,若想认识这世间的万物真实面貌,亦需敞开心扉,换言之,即要避免过于自私。人一旦陷入自我中心的世界,便无法与外界形成互动关系。如此在自我世界中徘徊不前,便处于固步自封或停滞不前的状态,无法真正认识到万物的真实面貌。
再以自然之物为喻,有些河沟中的水若长时间不流动便会发臭。唯有水不断地流动,方能保持其活力,始终清澈甘甜。人亦如此,若过于自私,便如同“变臭”了一般,不仅影响自身形象,更对身体健康有害。一屋若长期不开窗通风,空气亦会变得浑浊发臭。天地间的规律,便在于周而复始、不断流转,在于生生不息的活力。
孔子曾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便是天地之间的规律,昼夜不停息地流转着,万物在其中周而复始、常流常新。日日都有新的变化,如果今天比昨天更进一步,明天又更进一步。所谓“不诚无物”,即是告诫人们不要过于自我中心、陷入自我之中,无法与万物建立联系。否则,对天地的诚敬不足,便无法真正认识事物。那些自我认为的认识,不过是自己的臆想罢了,都是虚幻的表象。
认识这个世界上的万物、认识一切的开始与结束,都源于至诚无我的心境。只有保持这种至诚的心态,方能真正认识这个世界的万物。至诚之心,贯穿于认识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