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是什么意思解释

2025-04-1917:36:50创业资讯2

《庄子杂篇外物》中的成语与哲理

在庄子的故事里,有位守门人因亲人离世而过度哀伤,以致于容貌毁损,因此被加官进爵。他的同乡见此情景,纷纷效仿他消瘦毁容,竟有半数人因此丧命。尧欲将天下禅让给许由,许由却选择了逃避;商汤欲让位给务光,务光却为此而。另有一位叫纪他的人听闻此事,带领弟子隐居于窾水之滨。诸侯闻讯纷纷前来吊唁,三年之后,申徒狄为表达敬意,投河自尽。

这些故事中的象征意味深长。如同“用筌者目的在于捕鱼,得鱼后却忘记筌”,意指在达成目标后,有时候我们容易忘记初衷的工具或手段。同样,“蹄者目的在于捉兔,得兔后忘蹄”,也表达了同样的道理,强调了人们在追求目标过程中容易忽视本质的现象。而“言者意之表达,得意后忘言”,则更深一层地表达了言语、思想与意义之间的关系,领会了意思后就应该忘却表达的言语。

其中前两个成语在社会中常被解读为忘恩负义,被视为贬义词。然而对于第三个成语,人们的理解则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其与前两个成语含义相近,都是告诫人们不要忘记本源;而有人则认为,领悟了其中的真谛后,应忘却语言的本身,以此达到不可言喻的道境。从庄子的角度来看,他似乎在寻求那种心有灵犀、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我们从这三个成语的递进关系来理解,首先言不尽意,其次是得鱼忘筌,最后是得意忘言,这便是一个超越外在束缚、直达心灵共鸣和意会的过程。

庄子试图通过这种递进关系,让我们体会到忘物、无言的境界。无言恰恰是合乎大道的最高境界。然而遗憾的是,后人误解了他的寓言初衷,错误地将这些观念对立起来。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这些成语背后的哲理,以期更接近庄子所追求的道境。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