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之状,平淡之中也含特殊。
我的父母来自七八十年代的偏远农村,生活虽清贫但家风淳朴。他们在九十九年迎来了我的降生,我,一个女孩。
在我成长的岁月里,曾翻看过父亲外出时寄回的信件。信上亲昵地称呼着我的名字,虽然只是简单的叠字,却满载着父母的关爱。信中写道:“久未与‘雯雯’相见,不知她近况如何?”从字里行间,我体会到了儿时的我倍受宠爱。
我的出生给家庭带来了喜悦,尽管我是个女孩。时光流转,氛围似乎有了变化。自妹妹出生后,父亲曾有微词,“怎么又是个女孩?”这让我意识到,父亲对于性别有所期待。
我曾思忖,他们是否也曾盼望首胎是个儿子?但无论如何,我是他们的初生子女,他们的喜悦不减。尽管身处农村,思想虽受时代局限,但他们依然为我的到来感到高兴。
接着,他们期盼着第二胎能是个儿子。当第二胎再次为女孩时,他们的期望似乎落空了。之后,母亲接连孕育,历经八次孕育,才终于迎来了心心念念的男孩。母亲为此付出了许多,经历了意外与挑战,最终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
我向他人述说家事时,常被问及为何还要再生一个男孩。我了解最后的诞生是意外,但具体原因我并不清楚。家中已有众多孩子,男孩真的就不能被打掉吗?女孩可以被送养,男孩就不行吗?当然不行,每个孩子都是宝贵的。
父亲拥有谋生的技能,却觉得孩子太多,导致我们的生活品质受到了影响。原本以他的能力,若孩子少些,我们的生活会更好。但现在,他一人挣的七八千块钱要分给六个孩子用,我在读书时,甚至要七个人共用这些钱。
我深知父亲每月的七八千块钱本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优渥。但因为孩子众多,我们的生活水平被拉低了。如今我已离开那个家,但内心总感不安。因为我的父母、弟弟妹妹们仍生活在困顿之中,特别是我的妹妹们。
我自知并非出类拔萃之人,性格懦弱、害怕社交,只能勉强维持自己的生活。父母老去,我本该是他们的依靠,但我现在却无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帮助。我曾想依靠婚姻为他们带来一些改变,但我的婚姻也未能如愿以偿。
我对父母的感情复杂难言。我感激他们将我养大,尽管家里困难,他们还是让我去上了大学。即使只是大专学历,他们也尽力为我提供最好的。但我又怨恨他们为何要生这么多孩子?为何一定要生儿子?
我看着二妹没有穿,只能拿我的来穿;我自己买的东西也被她拿走。我明白我无法顾及所有人,弟弟妹妹太多,我实在分身无术。我成长过程中总是穿着朴素,甚至不如邻居家的孩子。所以我对父母既有感激也有怨恨。
我内心充满愧疚与矛盾。我愧疚自己无法为父母提供更多的帮助;我又觉得这不是我造成的局面,孩子不是我能决定的。我不必为父母的人生负责。我的情感在多种感情中挣扎,让我痛苦不已。
我唯一想出的解决办法就是让自己变得有能力,能够真正帮助家人。但我现在还没有这个能力。我只能寄希望于未来,努力提升自己,希望能有一天彻底改变家人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