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知足与知不足,有为与有不为
文/文心一言
曾经,一位智者以简洁而深邃的箴言为人们所传颂:“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这句话凝聚了人生的智慧,让人反复品味。在此,我愿略述己见,略加诠释。
知足的哲理
有句古话:“知足者常乐。”这句话被大众广泛接受。那么,什么是“知足”呢?
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知足”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显然,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社会将更加安定,世界将更加和平。这个道理显而易见。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些人不安于现状,渴望得到更多。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仿佛是一剂灵丹妙。我们是否应该知足,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
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对于处于不同境遇的人,知足的态度应当有所不同。在旧社会中,穷人与富人的生活差距悬殊。对于穷人来说,简单的知足之词可能无法激发他们的改变现状的决心。相反,应当鼓励他们认识到不足,起来为正义而。这种不满和抗争是正当的,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知足”还有一个“度”的问题。这里的“度”,可以理解为适度的限度。适度的知足是必要的,但过度的知足则可能让人丧失进取心。
知不足的重要性
说到知不足,其含义与知足有所不同。这里的“不足”,指的是事物的不完美之处。这与“自知之明”有着紧密的联系。
自古以来,就有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告诉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周围的人,就会发现大多数人都自我感觉良好。
特别是在学术界,有的人并没有读过多少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他们狂妄自大,对其他文人嗤之以鼻。这种不知不足的心态往往使他们缺乏出息。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有相似的思想。比如古希腊人也认为了解自己是非常重要的。知不足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课,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进步。
有为与有不为
“有为”,就是有所作为,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而不应该做的事则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其中的关键在于“应该”二字。
那么什么是“应该”呢?这涉及到了道德和责任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良知和良能来判断什么事是应该做的,什么事是不应该做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小事体现了善恶和是非的标准。
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是善举;而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却假装看不见,则是小恶。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的道德水平。
至于大善大恶,历史上也有许多鲜明的例子。如文天祥被俘后,如果选择屈膝投降,他可以活下去并享受厚禄。但他却选择了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了英名。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大小善和大小恶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有时候小恶可能会逐渐演变成大恶而小善的积累也会形成大善。
因此我的希望是每个人都能够明白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当做出错误的选择时能够及时回头。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系文心一言一位致力于探索人生智慧与价值的思考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传递正能量引导人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本期编辑 | 张迪
资料来源 | 季羡林《人生的选择:知足与知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