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长询问:发现孩子总是模仿他人作业,以求取得好成绩,该如何应对?
孩子模仿作业,获取答案的行为在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消极的举动,然而背后蕴藏的却可以是家长的引导与教育契机。身为家长,我们如何从负面行为中洞察积极动机,并妥善进行引导呢?
是孩子不会做题,还是觉得通过模仿他人可以轻松获得高分?无论哪种情况,我们都能感受到孩子内心仍渴望有出色的表现,只是他们选择了错误的方式。
这种渴望优秀的心向,正是家长进行教育的良机。如果孩子完全丧失了学习意愿,甚至对作业都提不起兴趣,那才是真正令人担忧的事情。
在了解孩子模仿作业的原因后,首先要肯定他们内心积极的一面,比如他们仍希望自己能表现得更好,得到老师的表扬等。这表明孩子们仍有上进心。
与孩子深入交流,探讨除了模仿作业外,还有哪些其他行为和做法可以让他们表现得更出色。家长需自省是否平时过于注重成绩和结果,只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认为只有高分才是评判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
如果是这样,孩子可能会为了达到这种目标而选择不正当手段,如模仿作业。我们应该赞赏孩子的努力而非单纯的结果。评价孩子的标准应多元化,除了学习成绩外,还应包括认真完成作业、卷面整洁、为难题付出的努力等。对于孩子表现出的其他优良品质也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赞赏。
引导孩子理解老师布置作业的初衷和我们做作业的目的。即使作业做错了也不必害怕,因为这能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弥补。
在《学习的格局》一书中,作者黄静洁提到了卡普尔教授的“有效失败”概念。有效失败虽然看起来是失败了,但实际上对未来的成长是有意义的。我们可以将这一概念引入与孩子的交流中,让孩子明白即使是看似不成功的努力,也可能蕴宝贵的成长价值。
需要明确的是,模仿作业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不仅欺骗了他人,也欺骗了自己。我们要教育孩子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严重性,想象一下如果被发现在模仿作业会带来的后果。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会认为其不诚实。这种不诚信的行为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去弥补。
家长首先要弄清楚孩子行为的背后动机。通常看似错误的行为也可能藏着正面的动机。我们的任务是去肯定其中的积极因素,然后顺势进行正确引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