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宴会待客来 (打一字)

2025-04-2212:43:11创业资讯

在东北的乡村,传统的婚丧嫁娶仪式被形象地称为“红白喜事”,也被当地人简称为“办事情”。在一些远离城镇的偏远地区,村民们为了款待远道而来的宾客,常常会在本村的场地举办酒宴。这其中,有一个角色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待客的”。

“待客的”这个角色在东北话中有一个特别的称谓,读作“qie”,音调为三声。这个称呼不仅在东北的乡村中被广泛使用,据考证,关内外许多地方也都有这样的称呼,如家中来客人了就说“来且了”。还有一个字“街”,在某些地方被读作“该”,比如“”就被读作“上该”。

刘广平,是辽宁省本溪县东营房乡新城子村的一位村民,他在附近十里八村中是个家喻户晓的“待客高手”。他为人敦厚,性格活泼开朗,善于言辞,见多识广。无论是婚丧嫁娶的哪一种仪式,他都能精通各种礼节,竭尽全力为村里的父老乡亲办好每一场“事情”。

这片地处辽东大山的村庄,民风淳朴已经历久弥新。这里的乡邻多以亲友相称,彼此间的信任与真诚是维系关系的重要纽带。笔者认识的许多亲友就住在这个村里,与刘广平多次接触后,互有好感,于是便成了朋友。

“待客的”这个角色并不是单靠能说会道就能胜任的,其中包含了许多学问。需要根据主家的经济实力来筹划酒宴的规模、桌数以及时间的安排。还要负责前厅杂务与后厨人员的调配,甚至有时还要为主人参考买什么菜才合适。

在酒宴上,“待客的”要确保客人坐得舒适,根据客人的远近来安排就餐时间。还要巧妙处理个别亲友的“赖桌”现象,在保证亲友们吃得好的为主人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在村里举办这样的活动通常需要持续两天时间,而“待客的”则需要起早贪黑地忙碌。这个角色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刘广平为了方便村民乡亲,自己购买了一套餐具炊具以及桌椅篷子等设备,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既方便了村民也带来了经济收入。他每年的接待次数高达几十甚至近百场。他认为靠劳动挣钱、凭本事吃饭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吃好,喝好!”这句话不仅是东北人的流行语,更是每个办事情家庭主人的共同心愿。笔者也曾有幸在一次朋友的酒宴上担任过临时的“待客的”,实在是盛情难却。

那么,对于这个“待客的”角色,我们应该给予他怎样的“职称”呢?是后勤、司务长、办公室还是大堂经理?我们期待大家的建议。

感谢大家的支持与关注!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