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迷津:寻找心灵的指南针
如今,心理谘询已不再如昔日那般被大众所排斥,越来越多的人在心理迷茫之际选择踏入心理咨询室。但即便我们明白心理谘询的价值,仍然不免心存疑虑——“心理咨询真的有用吗?”
步入咨询室的来访者中,有一部分具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在来此之前已有过咨询的经历。许多来访者表示,他们曾走访多家咨询机构,寻求多位咨询师帮助,但总觉得效果不尽如人意。有的甚至表示是被家人前来,内心并不认同其价值,因为感觉毫无助益……不过在此我们不深入探讨来访者的问题本身。
让我们来简单探究一下咨询关系中的两个角色:来访者和咨询师。二者都深刻地影响着咨询的效果。可以设想,咨询师如同一把“利器”或“杀毒软件”,具备检查、查杀、修复等功能,而我们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扰则如同电脑中的病毒和漏洞。我们不妨看看自己的电脑上安装的是哪款杀毒软件——是360、金山、卡巴斯基,还是瑞星?
在选择咨询师时,许多人存在诸多误解。例如:我们是否一定得找专家?是否需选最昂贵的服务?对此又该持何种态度?
咨询师的资历真的那么重要吗?当然重要!但在挑选咨询师时,我们的关注点或许需要调整。在接到咨询师的电话时,许多人会首先询问其资格等级。但我想说的是,这并非最可靠的指标。只是进入咨询领域的敲门砖而已。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咨询师的咨询小时数、个人成长经历、所受督导以及擅长的咨询领域等信息。
在收集了咨询师的基本信息后,如咨询小时数和擅长领域等,我们或许会问自己:这就是我需要的那位咨询师吗?这时我们需要保持一个开放但审慎的态度。
即使我们选择了有资历、有经验的咨询师,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这是为什么呢?对于求助者而言,匹配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简单来说,我们在社交圈中更倾向于与喜欢的人交往,而排斥不喜欢的人。在心理咨询中也是如此。回想自己的咨询过程,你是否对咨询师有过厌恶感,或没有任何感觉?
其实并非咨询师能力不足,而是与我们不匹配。我们需要通过初步接触,亲身体验咨询师带给我们的感受:对他的第一印象如何?能否信任他?认为他能否理解自己?觉得他友好并关心自己吗?
如果初次接触时的感觉良好,那我们可以继续这段心灵的旅程,在咨询师的陪伴和帮助下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并走向更美好的人生。但若一开始感觉不佳,无论其学历头衔如何显赫,我们都可以选择离开。也许他人认为他是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但或许我们与他无缘。
当然还存在另一种情况,即起初感觉良好但随后变差。此时我们可以直接与咨询师沟通我们的感受。这可能是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也可能是咨询师工作的不足之处。
如果我们的心理咨询师非常出色但似乎不适合我们,我们可以坦诚地与他交流。也许他会推荐更适合我们的心理咨询师。在确定咨询师前进行简短的电话沟通也是一个好方法,通过电话交流我们能感受到咨询师的水平是否匹配自己。
以上是我希望与大家分享的关于选择咨询师时需要考虑的事项。希望这些建议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最后要说的是,了解一个咨询师最好的方式还是通过与其直接接触的人了解其真实情况。如果你在当地有认识的咨询师圈里的人士可以听听他们的意见或建议他们可以帮助你找到更好的心理咨询服务资源来迎接一个更加美好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