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想到,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的“绮”字发音竟能引发如此长久的争议,其历史之久远,出乎意料。
此“绮”字之读音争议的源头,主要在于其音韵的多样性。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传唱近四十年,王菲、张学友等人的翻唱更是让这一争议延续了之久。对于“绮”字的发音,有的歌手选择读作yi音,如邓丽君、王菲;而有的如张学友,则读过qi音。
这种差异的背后,一方面是个人或地区的发音习惯,另一方面则是历史教材和审音表的影响。1985年教委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将“绮”字统一为“qi三声”,但这并没有平息争议。因为在该审音表发布之前,“绮”字就存在两种以上的读音,有些地方的人们学的是yi音。
教材版本的更新和地区差异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九十年代初,一些地区的教材中“低绮户”仍读作yi。随着教材的更新换版,这一读音逐渐被qi所取代,导致年轻一代的网友认为老一辈唱错了。
进一步探究,“绮”字的发音问题还与粤语等方言有关。有网友认为,“低绮户”中“绮”字读yi的源头是粤语,属于方言读法。这并不一定是粤语的问题,因为古汉语中其实也存在类似的音韵。比如,《康熙字典》和《集韵》等古代韵书就收录了“绮”字的两个读音。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苏轼填词时的读音呢?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苏轼很可能会知晓“绮”字的两个读音。南宋时期文化继承自北宋,而北宋的《集韵》等工具书对当时的读书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苏轼在作词时很可能已经知晓“绮”字的两个读音。
关于“低绮户”中“绮”字的正确读音,我们可以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进行推导。一方面,“绮”字有古音yi的存在,而且这种读音在历史上曾被广泛使用。现代教学和审音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我们既要尊重历史的发音习惯,也要考虑现代审音的标准。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绮”字的古音yi是存在的,“低yi户”的读音可能源自于苏轼本人。“绮”字的yi音在历史上有着广泛的存在。邓丽君等歌手在演唱时的发音是符合当时的语音环境的。教材的更新和审音表的影响导致了现今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文化的传承,“远上寒山石径斜(xia)、一骑(ji)红尘妃子笑、乡音无改鬓毛衰(cui)”等历史问题终将随时间平息。
如此一来,车同轨、书同文的文化追求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尊重、理解和传承。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让文化的火种生生不息地传递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