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2日 星期三 晴
王阳明的心学,注重心的功能,强调人的生命体验的活泼与灵明。在他看来,世间万物并非存在于心外,而是内化于我们的心灵深处。万物的存在,都是依托于人的认知。
王阳明向学生阐释心学时表示:“未观此花时,花与心同归于静。观花之时,花的色彩便鲜活起来,这花的存在便依托于你的心。" 这意味着,只有当我们认知了某个事物,它才对我们产生价值。
实际上,王阳明所说的“心”,就是人们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本心,也就是孟子所指的良知。面对问题时,我们无需向外寻求帮助,只需问自己的内心——也就是良知,便可以找到解决方案。阳学的核心是“致良知”,即启迪智慧,找到自我。
当一个人达到真正的觉悟,明白“求人不如求己,佛不渡人人自渡”的道理后,便会在迷茫与无助时向内寻求帮助。修行从修心开始,渡人先渡己。心境澄澈、无挂无碍时,便能进入更高的境界。正如空山无人的静谧与水流花开的生动交织,长空的深邃与一朝的短暂共存。这就是阳学的真谛,天理与人欲本为一体。
心学作为文明史上的瑰宝,是每个人都为之骄傲的财富。它吹响了人性的号角,引领了明代末期的思想潮流。其深远的影响流传千古。
知行合一是心学的核心原则。知与行都源于内心的道德律令,是心的本体。知与行紧密相连,无法分离。这意味着有良知就必须付诸实践,不实践则不算真正的知。这就是阳学的思想基础。
王阳明以高度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独特方式而闻名。无论是在战场上的指挥若定、所向披靡,还是在中的如鱼得水、无人能敌,他都在实践中独树一帜,开创了新的哲学理论。他并非者,主张“事上练”,即将知识灵活运用于每件事上。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他淡泊名利、志向坚定。在平定宁王反叛的战斗中,他虽建立赫赫战功,却将最大的战利品拱手让人。他一生致力于造福百姓、甘愿功成身退。他反对和贪欲、坚信正义与良知、永不放弃任何一个人、认为人人皆可成圣。
在这世上,有一种品质叫正直、有一种人叫义士。王阳如止水、淡泊名利、不为世俗所动。在他临终前被问及遗言时,他坦然道出:“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那么,阳学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究竟有何帮助呢?答案是肯定的。最大的帮助在于启迪智慧。如今人们过于计较小聪明、却忽略了内心的清净与智慧。
阳明先生在《传习录》中明确指出:你的心本就清净光明、能量广大、你本身就是圣人。圣人可畅游天地间、无所拘束。
这里的畅游天地并非指腾云驾雾的神通、而是指内心的觉醒与自由。当你领悟到这一点、你将豁然开朗:能够应对一切即是神通、无所挂碍即是自由。
当你阅读《传习录》时、你会领悟到:光明的心能照亮万物、无挂无碍即是通达。明白了这一点、你便能随缘应对任何世事人情、自由自在、不会有任何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