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妇幼口腔门诊的日常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面对儿童患者。当为孩子完成口腔检查后,告诉家长孩子口出现了多颗“虫子牙”时,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严肃地询问孩子:“以后还敢吃糖吗?”孩子往往会露出怯生生的表情,带着哭腔回答:“不敢吃了,以后再也不吃糖了。”
网络配图(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
长期以来,“甜食”和“虫子牙”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难以割舍的关系。在谈论护牙话题时,很多人都会因为“糖”而变色。实际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糖”确实是导致虫子牙的一个重要因素。牙齿表面附着的牙菌斑生物膜中含有大量细菌,这些细菌会分解食物中的糖分,包括蔗糖、葡萄糖、麦芽糖及乳糖等,产生酸素,从而溶解牙齿表面的釉质,形成“虫子牙”。除了糖分,时间也是“虫子牙”发生过程中的另一个关键因素。研究表明,进食含糖食物后两分钟内,生物膜中的酸度便可能达到溶解牙齿的程度。虽然唾液在半小时至两小时内会中和酸素,但在频繁摄入含糖食物的情况下,唾液无法充分中和酸素,可能导致初期龋齿无法还原。
口的细菌与可发酵碳水化合物接触的时间越短,细菌产酸的可能性就越小。在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和饮食习惯的前提下,让含糖食物在口腔中停留的时间尽可能短,结合唾液的缓冲作用,适量摄入甜食并不会直接导致“虫子牙”。
口腔医生提醒广大家长,最好在饭前或饭中让孩子摄入甜食,并在饭后及时刷牙漱口。还要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带孩子看牙医。这样不仅满足孩子的甜食需求,让他们心情愉悦,更是保护牙齿的正确方法。
由此可见,如果口腔卫生维护不当或者忽视摄入甜食的最佳时机,吃糖确实会增加患“虫子牙”的风险。但并非所有的“虫子牙”都是吃糖造成的。所有能够分解糖分的食物,包括日常的三餐、五谷杂粮等,都可能导致“虫子牙”。平时要勤刷牙漱口,确保牙齿表面没有过多食物和糖分附着,这才是有效预防“虫子牙”的明智之举。
相信通过上面的讲解,大家对“糖”和“虫子牙”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我想强调的是:对于上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洗手、洗脸、洗脚丫等都可以试着让孩子独立去完成,但刷牙除外。因为孩子的手还不够灵活,可能无法充分清洁所有牙面。家长应每晚帮助孩子用牙线清洁嵌塞物,并亲自帮助孩子刷牙。最好使用适合孩子年龄段的含氟牙膏,其防龋功能明显优于可食用牙膏。每三至六个月带孩子去口腔科复查,并根据龋易感性检测值定期涂氟。只要我们在合适的时间适度摄入含糖食物,并认真维护口腔卫生,不仅可以让孩子拥有一个多彩的童年,还能通过享受美味的食物让他们感受到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