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的朝阳区望京东路,一位居民偶然发现了一条形似银环蛇的加州王蛇,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和热议。这一发现,正逢北京蛇类活跃的季节,每年5月至10月,都是它们捕食与出没的时期。在繁嚣的都市中,偶遇蛇类并不罕见。多年来致力于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李理,向我们分享了有关蛇类的知识与防范要点。
判断无毒蛇的依据并非单一
北京地区常见的蛇类包括王锦蛇、黑眉锦蛇、赤链蛇等,其中部分如蝮蛇是有毒的。一些色彩艳丽的蛇,如玉斑锦蛇和王锦蛇,实际上是无毒的。李理介绍道:“不同种类的蛇性格各异,例如黑眉锦蛇、赤峰锦蛇和王锦蛇虽然脾气较为暴躁,但它们是相对无害的。”有时,人们甚至能在大石块上见到这些蛇悠闲地晒太阳,对人的接近并不畏惧。
赤链蛇等特定种类的蛇,虽然毒量较小,但人们仍需保持警惕。李理提醒,即使是看似无害的蛇类,也不可轻视,一旦被咬伤或出现异常反应,应立即就医。
马路上的蛇——消化与觅食的踪迹
蛇类经常在湿地、沼泽地等区域捕食。捕食后,它们会选择温暖的地方晒太阳以促进消化。李理解释说:“夏天时,马路会变得很热,有些蛇会选择这样的地方加速消化,也有的需要过马路。”在驾车时偶尔会遇到蛇类。
随着北京生态环境的改善,人们在公园、社区等地见到蛇的概率逐渐增加。李理提醒市民在野外活动时需注意安全,尤其是遇到大的石头时,最好先试探一下是否有潜伏的蛇类。
北京部分本地蛇为市级保护动物
除了常见的本地蛇类外,偶尔也会出现外来种类的蛇。如加州王蛇等罕见品种的出现可能意味着它们是人工饲养后遗失或逃跑的。根据《国野生动物保》,任何和个人放生野生动物至野外环境时需遵循相关法规。
北京的部分常见蛇类被列为市级保护动物。如赤链蛇、白条锦蛇和短尾蝮等。这些被列出的蛇类禁止个人进行人工饲养。
近年来,黑豹野生动物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在巡护中遇到越来越多的蛇类。尤其是在露营等活动增多的当下,与蛇类的互动频率也增加了。因此提醒市民在野外活动时需注意安全措施。
无论是有毒还是无毒的蛇类都应得到我们的尊重与保护。在野外遇到时,最好的做法是保持距离并避免打扰它们的生活。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