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腊月初七的生日,那份特殊的生日祝福总是与年味紧密相连,令人难以忘怀。五月,他悄然离世,而我仍徘徊在回忆的边缘,往昔的点滴依旧萦绕心头。
一、儿时的淘气与成长
家中电器——电灯、电视、电炉子,乃至收音机、计算器、小闹钟等,只要带有螺丝的,无一不是我拆解的对象。但成功装回的却寥寥无几。我曾手握铁根测试烧红的电丝,被的麻痛感让我记忆犹新。能长大,实属不易。
冰封的河流、渠道、坑塘,我总是勇于挑战,第一个尝试破冰的人。我的棉裤却只有一件。沉醉于武打片的我,不慎引发了对抗,这场约斗持续了半年多。
读师范时,偶遇唐山班的我因意外受伤缝了三针,同学们戏称我为“华哥”。这些经历却让我深切体会到了父亲的——那隐含在鞭腿之下的规矩与。
经过多次的训诫,我逐渐明白了哪些事情不可为。长大后我方懂,这便是“规矩”。父亲从未用言语讲述大道理,他的行为、他的榜样,以及那偶尔的鞭腿,便是最好的教育。
二、村中富二代的蜕变
在1984年十二届三中的春风中,父亲辞去公职,凭借商业经验创办了供销综合商店,我也因此享有了口福。
他敢于尝试新的养殖方式,引进南方的牛种进行北方育种,学习肉牛育肥的新技术。我也因此成为了牛倌。
九十年代初,父亲投身城市建设,成为了一名包工头。那时,我成为了村里的富二代,学校里的第一个皮夹克、录音机、变速自行车等新鲜玩意儿皆因我手。
而后又陆续开设了大理石石材厂和厨卫电器店,虽中途有所曲折,但终归于成功。
三、读懂家中的孺子牛
我自幼便与牛为伴,因父亲爱牛、养牛。他生肖属牛,性格如牛一般坚韧。他从未言及爱意,但餐桌上总少不了我所爱的佳肴。
即使手术后,他仍坚持去市场买菜,选购我喜爱的酱牛肉、醋溜白菜、油焖大虾等。即使自己疲惫不堪,临终前仍不忘去钓鱼回家烹饪。尽管我在努力记忆他的厨艺,但最终我仅记住的是父亲的味道。
记忆中他年轻时的精神竟一语成谶。面对胃癌术后,他选择隐瞒病情,坚持高质量的睡眠时间。我们亦装作不知情,母亲误以为父亲术后变得痴傻……临终前他对母亲笑言“我傻、我不怕死…”。
当他无法进食时,粗心的我竟一周后才察觉。追问之下他平静地告诉我,病后的他觉得生活无趣,不如早日离世。这番话似乎让我读懂了父亲又似乎永远读不懂。
四、思念与回忆
大孙子与儿媳之间的争执牵动我心……
大儿子的生意遭遇困境……
小儿子的家中屋顶漏水……
老太太的、家中的饭菜、老家的园子……父亲的离去后一切都变得不同。
直到母亲在父亲离世后才恍然明白她所不知的许多事……
父亲的离去让我们真正懂得了孤独、无助与恐惧……
他的离去太过匆忙,以至于我们的思念无处安放。
他热爱劳动的身影纵容了我们的懒惰;他深爱烹饪的手艺拿捏了我们的胃。忙碌的他从未停歇过。然而他的停歇却是永远的别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