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3年5月13日起,沪深股通的实时交易数据呈现方式有所调整,不再显示具体的买入交易金额、卖出交易金额和交易总额等详细数据。取而代之的是“额度制”的展示方式。当沪深股通当日额度余额大于或等于30%时,会显示“额度充足”的信息;而当额度余额小于30%时,则会即时公布剩余额度。此举旨在优化交易资讯披露机制,每日额度分别为520亿,按照规定,当沪港通、深港通每日使用超过364亿额度时,便会开始实施数据披露。
据记者观察,各大交易平台已按照相关要求执行了这一新的数据展示方法。对于此项调整的原因,官方解释道,交易资讯披露机制作为沪深港通机制安排中的重要环节,需要持续完善以适应市场的发展。最初,这一机制旨在有效揭示并提醒投资者交易额度的使用情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披露的频率和内容与A股市场的常规资讯披露习惯及国际主流市场的做法存在差异。
国际实践表明,欧美等主流市场并不会在交易过程中即时披露特定类别投资者的交易资讯。对于国内投资者与国外投资者,也并未在资讯披露机制上做出差异化安排。官方对此次调整的回应,得到了民间各方的不同看法。长期以来,北向资金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市场关注,尤其是对散户投资者而言,其被视为投资的重要风向标。
自沪港通机制2014年启动以来,北向资金便逐渐成为外资流入内地股市的主要渠道。数据显示,北向资金净流入已达1.84万,合计持股市值则为2.26万。这一数据的背后,是北向资金在投资者心中的重要地位。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北向资金的投资策略也逐渐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近期,有关停止披露北上资金即时行情的呼声渐高。有观点认为,此举能够鼓励投资者更注重上市公司的业绩、金融环境和宏观基本面等特征,开展价值投资。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缺少了即时数据的披露也减少了其操作的空间,有利于市场的稳定。也有声音认为这会让市场更加不公平,尤其是对于散户投资者而言,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
尽管即时北向资金数据不再提供,但投资者仍可关注其他数据。例如,内资主力资金的相关资讯、盘后沪深股通的成交总额及总笔数、ETF成交总额以及当日前十大成交活跃证券名单等。相关港股指标及A50即时指标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北向资金虽在市场中占比较小,但其影响力却不可小觑。在近年经济下行、周边环境复杂的情况下,其流入流出总是牵动着市场的情绪。股民们热衷于将情绪和愿望在北向资金这个“外来者”身上。如今没有了情感寄托的对象,市场是否真的能如乐观者所认为的那样回归基本面、理性定价的状态?或许这正是市场自我调整的一个契机。
对于A股市场而言,资金的流入流出本应当是常态,而不应被过度炒作。或许市场自身的问题需要从其他方面寻找解决之道,这些“网红”指标只是病症发作时的表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