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中说:“立秋非秋,天凉白露后。”其深层含义在于立秋之后,天气虽未立即转凉,但人们却能隐约感受到季节的悄然变化。这是因为立秋时节,即便已过夏日的“时期”,却仍有余温未消。待到出伏之后,秋天的气息便渐渐弥漫开来。
唐代诗人孟浩然在他的《初秋》一诗中,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季节交替的微妙变化。诗文如下:
不觉初秋夜渐长,微风轻拂略带凉。
盛夏炎热退去后,草庐心自宁。
“不觉初秋夜渐长”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交替。从炎热的夏天过渡到凉爽的秋天,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诗人在没有察觉的情况下,夜已经变长,象征着季节的转变。
“微风轻拂略带凉”中,“微风”与“轻拂”勾勒出一幅清凉的画面。立秋后,微风带着些许凉意,令人心生秋意。古人以“凉风至”为立秋的特点之一,诗人在察觉到初秋的来临后,进一步观察风的变化,用“略带凉”来形容这初秋的微风。
“盛夏炎热退去后”一句点出了夏日的暑气在秋风的吹拂下逐渐消散,诗人的茅庐因此变得宁静。这宁静不仅来自外界环境的改变,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静。
“草庐心自宁”则展现了诗人在初秋的夜晚,于茅庐之中,心境宁静。在这样一个微妙的季节交替时刻,诗人能够平静地观察并感受着自然的变化。
“阶下莎草露珠现”中,诗人注意到阶下的莎草上开始出现露珠的反射光。莎草上的露珠成为初秋的一个物候特征,无声无息中体现了时间的流转。
人们在生活中善于从点滴变化中察觉季节的交替。孟浩然的这首《初秋》正是从夜的长短、风的凉热、莎草上的露珠等细节之处捕捉到了初秋的气息。这份对季节变化的敏锐感知,体现了诗人在岁月流转中的从容与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