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句话出自《论语述而》,是孔子在回答学生问题时所说的话。原文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在这里表达了他对学习、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不思其反”指的是不思考其结果或后果。这里的“反”可以理解为“返回”、“反思”。
“反是不思”则是指不去考虑其结果或后果。
“亦已焉哉”中的“焉”字在这里用作语气词,表示一种无奈或叹息的语气。“哉”是文言文中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整句话的意思是:不去思考其结果或后果,也就无所谓了。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认为人生没有太多值得追求的东西,不如顺其自然,不去过多地思考和担忧。
这种态度并不是完全消极的。孔子在这里强调的是学习和的重要性,以及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宽容和豁达的心态。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知识和智慧;只有通过与朋友交往,才能体验到快乐和满足;只有能够容忍他人的无知和误解,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
虽然“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但它也蕴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深刻思考。我们应该在积极进取的也要注重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学会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