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

2025-04-1514:25:17创业资讯1

随着寒秋的脚步渐近,2019年云南教师考试的尾声已悄然临近,而2020年的备考之路正铺展开来。在此,云南中公教育携手正在紧张备考的学子们,共同探索学习动机的五大理论,希望每位考生都能深刻领会,为即将到来的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一、强化理论

强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和斯金纳。这一理论主张,人们的学习行为完全依赖于某种行为与刺激之间的稳固关系,这一关系的建立是通过强化来实现的。受到强化的行为更有可能再次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师和家长常常通过奖励来激励孩子好好学习,如小红花、小卡片、多看一会电视、多玩一会游戏等,这些都是强化的手段。

二、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马斯洛。他认为,人们的行为动机都是基于需要而产生的。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认为内在的学习需要是产生学习动机的关键。例如,人们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会学习吃喝等行为。

三、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他们认为,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实现有价值社会目标的内部动力。这个动机可以划分为两个倾向: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追求成功的人倾向于接受有挑战性的任务,当面临失败时,他们会提高学习动机;而避免失败的人则更倾向于选择易或难的任务,面对失败时,他们的学习动机可能会降低。

四、成败归因理论

成败归因理论的代表人物维纳提出了归因的三个维度和六个因素。其中,能力、努力、任务难度等都是影响成败的重要因素。教师考试中,会考察这些因素与维度的匹配。考生需牢记每个因素对应的维度。考生还需注意,长期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可能导致骄傲自负,而将失败归因于能力则可能导致自暴自弃。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成功和失败归因于努力程度。

五、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的。它指的是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行为的判断和推测。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包括个人经验的成败、观察到的他人经验(替代)、言语信息和情感状态等。自我效能感的两种期待——结果期待和效能期待以及影响因素在教师考试中会以多种形式进行考察。考生需要熟练掌握这些内容的含义和对应关系。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