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关系的微妙平衡
1. “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用来形容母子间的关系尤为贴切。其实,这也适用于大部分亲子关系。如果过分溺爱,孩子可能会变得缺乏教养,让人生气;而如果父母因忙碌或未能准确理解孩子的需求而疏远,孩子又可能心生怨念,仿佛父母欠他些什么。亲妈与孩子之间,常常是难以把握相处的度。过于亲近,她们可能会无底线地干涉,希望孩子是完全听从自己的;而疏远一些,又可能感到被冷落,不断唠叨。
2. 为什么亲子关系中尊重难以实现?因为亲子关系的核心是爱,这种爱往往是无原则、无边界的。在亲子关系中,我们往往对对方有着多重期待:期望孩子能完全理解自己,能在自己未表达时即知道自己的需求;期望成为孩子的情感垃圾桶,任由其发泄;期望在需要时,孩子能立刻出现。这些期待在缺乏边界感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家长在公共场合训斥甚至打骂孩子,全然不顾其自尊。熊孩子在公共场合的,也全然不考虑父母的颜面。
3. 在亲子关系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式的逻辑: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但更成熟的逻辑应该是: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你自由。父母应该清晰地意识到,让孩子明白两个关键点非常重要:孩子需要过好自己的生活,父母应该是他们坚强的后盾;应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他们明白自己的命运由自己。
4. 在亲密关系中,许多悲剧的发生往往是因为一方以“爱”的名义试图另一方的命运或承担其命运。这导致双方都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压力。当边界感消失时,情绪的野草便会在关系中滋生。这些情绪的背后,隐藏着熊孩子和充满怨念的父母。
5. 要想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主、心怀爱与感激的人,单纯的讲道理并不足够。父母应该改变与孩子相处的方式,用行动来塑造孩子的认知。这需要耐心和时间,要学会审时度势,有必要的妥协。与孩子沟通时,应采用积极的方式,而不是以威胁的方式达成当前的目标。
6. 成为有原则的父母并不容易,要清晰知道并坚守边界感更是难上加难。我们每个人都是普通的一员,每天都在情感洪流中与孩子互动。我们仍有选择的自由,那就是从与孩子的关系中学习、练习。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孩子,也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亲子关系的建立与维护需要智慧、耐心和坚持。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并尊重彼此的边界感时,才能构建起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