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酒的作文却没有一个酒字

2025-04-2014:53:14创业资讯1

考场上的墨迹能绘出"酒"的奥秘吗?

在2023年的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后,江苏考生陈悦不禁对一个问题产生了疑惑,那就是"考场作文能否涉及'酒'的主题?"这个问题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热议。当她看到那篇满分作文《酒之韵》时,她的内心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整篇文章800字,没有出现一个"酒"字,却巧妙地运用了23个典故如"琼浆"、""、"杜康"等,把酒的历史、味道、情感写得激荡人心。这篇被阅卷老师赞誉为"行走的《酒经》"的作文,立即引发了一场关于"高考作文是否应该检验文学底蕴"的广泛讨论。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的办公桌上放着一篇作文的复印件。他指着泛黄的稿纸,眼中闪烁着光芒,解释道:"看这里'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这句化用了唐珙的诗句,却毫无痕迹。考生用'杯盏里沉淀着五朝烟雨'来概括酒的历史,再用'吴姬压酒劝客尝'的温柔与'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豪迈作对比,仅仅三段文字就展现了酒的多面性。"

更令人惊叹的是考生的创新思维。当其他考生在作文中谈及酒时总是关注其味觉时,他却独辟蹊径。他以"酒是文人的墨,武人的胆,是贵妃的裙裾,是将士的征袍"来形容酒。他不仅引用了《齐民要术》中的酿酒古法,还引用了《东京梦华录》中描述市井生活的句子,令评委们惊叹不已,直呼"看到了活的传统文化"。

在苏州中学的语文课堂上,班将这篇作文投影在黑板上,全班学生都被其深深吸引。"这篇作文就像一杯陈年老酒,初读时令人惊艳,细品后回味无穷。"她的学生李浩然尝试仿照此文风格写了一篇《茶》的作文,却在如何恰当地使用典故上遇到了困难。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这篇作文表示赞同。教育博主"语文灯塔"在视频中质疑了这一点:"高考作文是考察审题立意的能力,还是掉书袋的能力?"他对文中存在的时间错位的典故提出了疑问,如"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单刀赴会",他表示文学创作允许虚构,但考场作文更应注重逻辑严谨。

扬州中学的校史馆里装裱了这篇作文的复印件。校长周应中回忆起阅卷时的情景:"当时6位评委都给了满分,因为我们在字里行间看到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他翻开考生的备考笔记,发现里面详细记录了《诗经》、《楚辞》中的酒文化典故以及古代酒器的演变过程。

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解读与运用正在改变语文教育的方向。南京某中学开设了以《史记》笔法写校园生活的写作课;成都的语文老师了无实物写作挑战赛要求用典故描写事物。新生代的学生们开始用古代典故形容日常生活让传统文化焕发出青春活力。

站在扬州瘦西湖畔回望这篇文章的价值便一览无余——它不是告诉我们如何写"酒",而是让我们明白当千年的文化浸透笔尖每个字都能化为诗篇。就如同考生在文章结尾写的那样:"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这不仅仅是引用而是让李白的浪漫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

或许高考作文的魅力就在于此:它既是一场戴着的舞蹈也是一场在规矩中酿造醇香的盛宴。我们在争论"是否应该通过典故来考察"的时候不如去想想那个在考场上写下"酒是岁月的琥珀"的少年他眼中的光正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最佳注解。那么你心中的满分作文又是怎样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与我们一起分享。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