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现象似乎从对文艺青年的嘲笑中开始显现。
早在过去,文艺青年一词被赋予了正面的含义,它代表着一种独特的生活格调和生活态度。
然而近年来,有人戏谑地问道:“哟!没想到你还真是文艺青年啊。”被问及的人则会反讽道“你才文艺青年,都是文艺青年。”这样的对话听起来仿佛是粗俗的。
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真正的文艺青年往往选择以自嘲的方式来避免他人的嘲笑。
或许,人们并非真正地嘲笑文艺青年,而是因为那些模仿文艺的青年混淆了视听,使得不了解的人仅从表面形式来判断是否为文艺青年。
现代人都有自我装饰的倾向,希望自己显得更有品位和气质。仅仅因为一个人能弹唱几首流行歌曲、穿着特定的服装、或是时常冒出一些文学名词,并不能就断定他是文艺青年。
那么,我们如何区分一个人是真正的文艺青年,还是伪装的文艺青年呢?
伪文青将文艺作为一种腔调、标签和行为艺术,仿佛是一种自我炫耀的方式,比如非要穿着名牌、手提名包、频繁出入高档场所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
他们可能会购买一些文学书籍,口头上经常引用一些生活哲理,一遇到挫折就想着去寻找心灵的净土。
而真正的文艺,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追求的是一种不太功利的简单生活。文艺青年常常为了理想而舍弃常人眼中的安稳生活,或主动放弃阶层上升的机会。
他们不一定需要去寻找遥不可及的诗歌与远方,他们能在生活的城市中发现美好,让内心充满诗意。对他们而言,生活的每一刻都充满了诗意,无需长途跋涉去寻找诗歌与远方。
文艺青年是超越年龄的存在,他们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他们对待婚姻的态度与众不同,不会仅仅因为到了适婚年龄而急于结婚,而是寻找那个与自己灵魂相投的伴侣。
他们厌恶一成不变的工作和生活,更喜欢充满冒险和趣味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常常做出出人意料的决定,不按常理出牌。
文艺青年更重视内心的精神世界,他们更喜欢在充满未知和期待的生活中寻找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非在既定的工作生活轨道中获取安全感。
他们喜欢思考人生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命题,不甘于在柴米油盐中度过一生。
像陈丹青先生所说的,许多历史大事都是由文艺青年领头的,如五、垮掉的一代、法国大等。
文艺青年喜欢有情怀、追求内心的梦想,发现生活中的美。他们钟爱做那些被世俗认定为“无用”的事情,如写诗、阅读哲学书、画画等。这些事情可以陶冶情操、提升自我品味和思考境界,尽管它们可能“不能当饭吃”,也可能“不能赚到钱”。
在一个以成功学和金钱至上的社会中,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变得富有。这使得文艺情怀显得不合时宜、弱势和边缘化。
掌握话语权的大多是企业家和富商,他们喜欢到大学开演讲,充当人生导师的角色。很少有人谈论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深层次的问题,更多的是讲述创业的艰辛和如何赚取第一桶金。
我对于商业大腕频繁在大学宣扬他们的成功学感到厌恶。简单的金钱价值观会侵蚀青年的心灵。一个社会如果过于推崇某一种单一的价值观,尤其是成功的价值观,那将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每个时代、每个社会都需要文艺青年这样一群人,他们为文化的多样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付出了努力。
良舒生活:一个致力于倡导有态度生活、发现身边美好的文艺生活类公众平台。我们全力以赴陪你成长,更多文章与互动请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良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