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书堂在,今见白鹿场。
历史烟云变幻,兹地留辉煌。
时移世易,中兴正当时。
弦歌未绝响,山水映光辉。
荒芜已剪除,圣贤智慧广。
今有使者来,登堂讲辉煌。
民俗深情厚,怀古情难抑。
雅韵留心间,学问永难忘。
初闻“白鹿洞”,初想为一景致,洞中白鹿隐现,传说与书院相系。机缘巧合,书院因此而生,而后……
这非一般神话,而是庐山五老峰南的真实探访。
走进白鹿洞书院,才知其非单纯的山洞,而是一山谷,地势低凹成洞状,清幽深邃。相传南唐李渤在此地养一白鹿,相伴左右,人称白鹿先生,故此地得名“白鹿洞”。
白鹿洞北依后屏山、南接卓尔山、西邻左翼山,山水环抱之中有书院矗立。泉水潺潺,无市井之喧嚣。“洗砚泉清,藏书山秀”,此乃朱熹院长所题之句,亦是我心中所想,虽迟八百余年。
白鹿洞书院历史悠久,始于唐而盛于宋,历经明清而存。初为隐居读书之处,后建为“白鹿国学”,与金陵秦淮河畔的国子监齐名。宋初扩建为书院,定名“白鹿洞书院”,成为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
岁月沧桑,天灾难以避免,白鹿洞书院亦曾遭劫。然北宋末虽毁于兵火,南宋初朱熹重建之时仍充图书、亲讲学。书院名声大振,众多学者在此讲学,如陆九渊、王守仁等。
学子在此读书,文采飞扬,有诗可鉴——
春深时节已读书,光阴似金难再求。非为俗事来笑我,周公孔孟正追求。
历史变迁,朝代更迭,书院几经兴废。元明清三朝均有所发展,至光绪年间停办,后改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现存建筑多为清道光年间修建,风格古朴清雅。主要建筑有礼圣殿、朱子祠等。
虽然今日书院无读书之声,但走在其中仍能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气息。亭台楼阁、曲径回廊、树木婆娑,此处是读书的佳地。当年学子们在此读书,诗情飞扬、思如也就不难理解了。
朱熹书院后,以礼德育人,设立《白鹿洞书院》,以儒家思想为教育基础。尊师礼贤是传统文化之根基,礼圣殿、朱子祠等地是后人祭祀、礼拜先贤的地方。
走进礼圣殿,石墙上嵌有石碑和孔子石刻画像及其弟子的牌位。朱子祠内竖有朱熹石刻画像,碑廊内嵌有古碑百余块。御书阁是一座两层楼阁,是康熙帝赐给书院匾额及古书后的建筑。
白鹿洞书院不仅是一处学府的象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倡导了德育为先、学以致用、“兼容并包”、“穷理求真”的教育思想和学术氛围。这是我们学习、修身、做人的思想根基。
多么希望现代教育能够借鉴、传承书院文化的精神内涵啊!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在这庐山的山水之间、白鹿洞书院的历史长河中寻找到他们的未来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