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未归春意迟,汀洲烟雨杏花愁。
——今日课堂晨读之《苏溪亭》品读——
《苏溪亭》唐·戴叔伦
苏溪之畔草色浓,谁倚东风十二栏?燕子未归春意晚,汀洲烟雨杏花寒。
“苏溪”,坐落现今浙江省的义乌市。“亭”,即长亭,古时供旅客歇息之所。“漫漫”之草,象征着无尽的春色。“十二阑”,即为“阑干十二曲”。
那么,“阑干十二曲”所寓何意呢?
此句源自古乐府诗《西洲曲》:“阑干十二曲,垂手似玉人。”描述的是一位佳人垂手立于阑干前,愁绪满怀,等待着远方的情郎。
“阑”,即为栏杆;“十二阑”,即栏杆回转十二次,意味着女子徘徊良久。
《西洲曲》中还有四句脍炙人口的诗篇: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你们还记得哪位诗人曾引用此诗?又是在何种情境下引用的呢?
“春事”在此诗中,指的是春日的美好时光,也暗指男女之间的情愫。你们认为在这首诗中,它所指为何呢?
“汀(tīng)”,指的是水中的平地;“烟雨”则指的是细雨蒙蒙。
大家是否还记得戴叔伦的另一首诗《兰溪棹歌》?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映波间。兰溪三日桃花汛,鲤鱼夜上戏沙滩。”此诗之韵调轻快欢畅,然《苏溪亭》却饱含浪漫与哀愁。
此诗描绘了一名思念情人的女子形象:她孤身立于苏溪亭畔,遍览栏杆,眼前芳草萋萋,无边无际。春天已近尾声,她的心上人却仍未归来。细雨濛濛中,杏花寒意阵阵,片片花瓣飘落,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怅惘与哀怨。
那么问题来了:诗人何以得知有此女子之存在?
他是亲眼所见吗?显然不可能。在古代社会,女子面对陌生男子之窥视早已躲闪而去。那是否是诗人的想象呢?答案恰恰相反。那么他为何要想象出这样一位女子呢?《唐诗选》对此给出了一个解释:其实这是诗人思念远方情人的心声,眼前仿佛出现了她亭亭玉立的身影……
燕子归来的时间通常在春分左右,即每年的3月20日左右。燕子在古代文化中拥有重要地位。古代的皇帝会在燕子归来之日亲自前往进香。为何燕子备受喜爱?因为在我们的祖先看来,燕子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带来风和日丽、花开满园的希望。对于农民来说,燕子不仅是报春的使者,还代表着好运降临的寓意。家有燕子筑巢被视为喜事一桩。
为何燕子不归令古人心生忧虑?“燕子未归春意晚,一汀烟雨杏花寒。”道出了其中原委。清明时节应归的燕子迟迟未归,象征着春天的逝去和时间的流逝。这句诗也隐藏着对远去情人的思念与等待之情。隐藏在简短的七个字之中的是深深的情感与感慨!
一、造句练习:春风渐起枝头绿,一汀烟雨杏花寒。
二、自由联想书写:请以本诗为背景,书写一篇描绘春日清晨、离别之情的小散文,字数不少于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