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超能旅游”、“快闪式旅游”、“学子狂欢式旅游”等话题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持续火热,尤其在某短视频平台上,“大学生超能旅游”相关视频累计播放量已突破亿次。
特点与趋势
这种新型旅游方式以时间紧凑、景点众多、花费低廉、无需住宿为主要特点。专家分析,这背后可能存在一种“报复性旅游”的心理,但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优秀的身体素质和适应高强度活动的能力。对于预算有限的大学生来说,这种旅游方式具有很高的性价比。
学生们的实践
学生朱玳莹分享道,她已独自访问了数十个城市,累计打卡景点超过百个。她曾在一个寒假里,短短八天时间内跨越浙、赣、皖三省,游览了数十个景点。另一位在西安就读的大学生邢源苏恒,与朋友来成都体验这种旅游方式,他们乘坐高铁前来,体验成都夜景,甚至在短短的旅途中也不忘前往大熊猫基地、等多个著名景点。四川传媒学院的大二学生刘同学也计划进行类似的短时高效旅游,目的地为西昌。
背后的心理与社会影响
网上常与“超能旅游”相伴的词是“报复性旅游”。由于期间许多大学生的出行计划被搁置,现在他们表现出强烈的出游欲望。朱玳莹表示,这种“赶紧去玩”的心理确实被放大了。邢源苏恒也表示,这是他三年来的首次外地旅游。虽然存在一定的“报复性”成分,但大学生们对旅游的热爱是更强的内驱力。
这种旅游方式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刘同学提到,采取这种旅游方式后,往往会选择较远的目的地,步数骤增。若早上有课,很容易迟到或精神不振。他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合理规划娱乐与学业。
能力与社交的考验
除了旅游本身,这种出行方式还考验着学生们的处理能力和应变能力。旅途中与他人的交流、突发的状况等都会成为考验。这种旅行方式也带来了不少意外的收获和社交机会。朱玳莹和刘同学都表示,他们会将旅行经历分享到社交媒体上,这不仅记录了精彩的瞬间,还具有社交价值。
专家观点与市场分析
成都锦城学院文旅管理系副教授邓静认为,这种旅游方式在大学生中流行主要有三方面原因:报复性消费心理、大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有限的旅游预算。她同时提醒,高强度的旅行方式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建议大学生购买相应的保险。
对于旅游市场而言,大学生超能旅游带来了一波积极的流量。邓静认为,虽然学生消费能力有限,但他们的行为对旅游市场的复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种错峰旅行的方式对全年度的旅游市场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那么,超能旅游是否会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呢?邓静表示还需观察,但她认为这更像是一种“狂欢”,帮助大学生释放情绪和压力。无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市场角度,超能式旅游都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