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羞涩脸红的词语

2025-04-2202:33:02创业资讯

随着新春佳节即将来临,把酒言欢、推杯换盏成为欢庆时刻的常态活动。在欢乐的氛围中,酒不仅是人们传递情感的媒介,更有人视其为玉露琼浆,畅饮千杯不醉。它也是另一些人眼中的双刃剑,一饮即脸红,甚至沾酒便倒。人们不禁好奇,为何人与人之间会有如此差异?为何有些人一喝酒就脸红?

近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陈玉国教授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就针对这种饮酒后脸红的基因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他专注于研究饮酒脸红基因——“乙醛脱氢酶2”(ALDH2)。陈教授从基因的角度解释了为何有些人会出现酒后脸红的现象。

对酒精的代谢过程包括“变身”和“解毒”两个步骤。当摄入酒精后,它会经历一系列的化学反应,最终转化为乙醛。如果体内的“乙醛脱氢酶2”活性不佳,代谢能力减弱,乙醛便会在体内积累,进而导致人们饮酒后出现脸红的现象。据悉,有高达30%至50%的东亚人在这一基因上存在突变。

陈玉国教授用了一个有趣的词来形容这一现象——“亚洲脸红”。他表示,这并非指亚洲人容易害羞脸红,而是指在东亚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因为基因突变导致饮酒后容易“上脸”。这一发现揭示了人群特征与分子机制之间的联系,也展示了科学家对饮酒研究的细致与透彻。

关于代谢酒精的过程,陈教授进一步解释说,第一步是“变身”,即将酒精转化为易代谢的乙醛。乙醛仍具有毒性,会导致全身血管扩张,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脸红。第二步为“解毒”,即乙醛被迅速代谢成乙酸,然后转化为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在这个过程中,“乙醛脱氢酶2”催化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问题恰恰出在这个关键酶上。陈教授的研究发现,有30%至50%的东亚人携带乙醛脱氢酶2的突变基因(Glu504Lys),这导致产出的酶结构先天不良,代谢能力大大减弱。这也解释了为何乙醛会在体内积累,从而产生饮酒后脸红的现象。相反,如果饮酒者的“乙醛脱氢酶2”活性良好,酒精代谢顺利,就不容易脸红。

陈玉国教授强调,饮酒脸红并非只是酒量小的问题那么简单。他的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发现,饮酒脸红的人群即使不喝酒,患某些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这些疾病包括急性冠脉综合征、脑梗塞和老年症等。急性冠脉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冠心病,对于携带饮酒脸红突变基因的人来说,患有此病的风险明显更高。研究还发现,已经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人如果携带这种突变基因,经过治疗后更容易复发。

陈教授提醒广大公众,特别是那些饮酒容易脸红的朋友们,从年轻时就要注意预防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问题。他们应该限酒、控制体重、注意饮食平衡、避免油腻食物、适量运动、避免熬夜并保持良好心态。尤其在我国脑梗塞(俗称“中风”)发病率明显高于欧美的情况下,更应该重视预防工作。

虽然关于老年症与饮酒脸红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尚存在争议但陈玉国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在男性中携带饮酒脸红突变基因者患有老年症的风险明显增加而女性则无明显关联。他强调这些疾病是多种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并非所有饮酒脸红的人都会得这些疾病但后天环境对疾病的发生往往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应该对自己的身体特点有更多的了解识别自身患病风险较高的疾病并开展早期预防工作因为预防永远比治疗更为重要。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