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中的横批是什么意思

2025-04-2207:53:03创业资讯

在现实社会里,参与丧事活动、赠送花圈或花篮是普遍的做法,也是传统习俗的一部分。很多人都会这样做,以此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对家属的慰问。那么,在丧事活动中,是否必须在花圈或花篮上写上挽联呢?不写是否可行呢?让我们结合丧礼的经典文献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一、花圈的礼仪意义

花圈作为吊丧者表示敬意的礼物,上面标注丧事的词语和吊丧者的身份,是对吊丧者的一种尊重,也是礼仪的一部分。从礼仪的角度来看,花圈上面确实应该写上挽联。

在处理家中的丧事时,常常使用长条状的布帛或纸张。在上款(上联)写上吊唁告慰之词,下款(下联)则由吊丧者署名,然后将其黏在或别在花圈上面。这样的做法不仅体现了主家的吊奠之仪,也展现了吊丧者的礼仪之举。

二、挽联与挽幛的区别

在严格的意义上讲,花圈上的吊挽语词称为挽幛,而非挽联。挽联是对联的一种特定形式,讲究平仄与对仗,包括上联、下联和横批。而家中的丧事场合,灵堂大门两边的对联才是真正的挽联。其他的如衣被、布帛等物品上使用的则称为挽幛。有人将花圈等物品上的语词称为挽带或挽幅,其实它们都是挽幛的一种,只是形状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和用途是完全一致的。

三、挽幛(挽联)的文化逻辑

挽幛(挽联)源于古代丧礼中的“陈衣”习俗。在古代社会,家中有丧事时,会设账房来记录收到的各种襚物(衣衾、布帛等),并进行文字标识,以标注赠礼者的身份和名姓。这种习俗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法丧礼的“陈衣”制度。

传统文化中,家庭是基本的生活和生产单位。为了维持家庭的稳定和谐,宗理规制是重要的手段。其中,“孝”是实现家庭关系稳定、有序、和谐的基本载体。丧事被视为大事,“送终”和“养老”是评价人们孝道的重要标准。在传统文化中,丧礼的办理往往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等级和要求,而赙赠则是丧礼设置中的一种补救措施,包括赠送衣物、财物等帮助丧事主家。为了彰显人的德操、人品等,对赠礼者进行身份标识就成为了必要手段,这就是挽幛(挽联)产出的文化逻辑。

四、挽幛(挽联)的使用建议

作为礼赠和吊奠的物品,花圈作为挽幛的一种,在主家收到后应制作丧事联语。这既是对自己的讲究,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在制作挽幛(挽联)时,应遵循一定的文化逻辑和思路,既要表达哀悼之情,也要体现对逝者的尊重和对家属的慰问。

花圈上的挽幛(挽联)虽然不是必须的,但从礼仪和文化角度来看,写上挽幛(挽联)是对逝者和家属的尊重和慰问的表达。在制作和使用挽幛(挽联)时,应遵循一定的文化逻辑和思路,以体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