胙,是古代祭祀宗庙时所用的肉。天子赐予胙肉,便是于祭祀完宗庙和神明之后,将祭肉赠予臣子们。此举在古代充满神圣意味,既表达了宗庙血脉相传的涵义,也使后辈有机会共享祖辈赐下的福祉。
在周朝的盛世,诸侯得赐胙肉并非易事,其代表的是天子的嘉许和宗庙的认同。能够被天子赐予胙肉的诸侯,无疑为华夏文化的继承者——诸夏之人,反之则要么为边夷,要么对抱有不臣之疑。
让我们回顾《左传·僖公九年》的记载:周襄王曾派宰孔赐齐侯一块胙肉,且说道天子正在进行重要的事务与先祖相关之事时,便是派出他赐予齐侯这祭祀之物。
知名学者王国维在探索中解释,“多”这个字的诞生是从两份肉的形态逐渐衍生而来的:在原始社会的文字形成时期。
观察甲骨文中的“多”字构造,是由上下的两片肉组成的。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平均分配资源,尤其是珍贵的肉食。当一人得到两块肉而他人仅得一块时,这便象征着“超出”、“重复”或“数量多”的概念。
金文同样呈现着“多”字形象,两个肉的符号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生活状态与物质世界的关系。
从“多”字的本义出发,它又引申出“过分的”、“不必要的”、“多余的”等含义。在石鼓文、小篆中,“多”字依然保持着两肉重叠的形态。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金文中“肉”与“夕”字形的相似性,有时会混淆书写,导致后来出现了两个“夕”字重叠的写法。这种写法误导了未见过甲骨文的许慎,他在《说文》中的解释有误。
隶书和楷书在演变过程中也承袭了“多”字的书写方式,从两肉到两夕的转变,反映了文字随时间而发展的特点。
“多”字的本义就是描述一个人得到比他人多的肉食——即两块肉(而他人仅得一块),以此来表示“超出”、“重复”或“数量多”。这一概念又进一步衍生出“过分的”、“不必要的”、“多余的”等含义。
《史记》中提到的“多多益善”便是一个生动的例证。此语出自淮阴侯韩信之口,描述了他对自己能力的自信以及与刘邦的对话。一次,刘邦问及韩信能带多少兵马时,韩信答道:“对我而言,兵力自然是越多越好!”这也成为了一个广为流传的典故。
拜将坛位于陕西汉中,是历史上一处重要的遗迹。这里见证了古代的军事文化和英雄事迹……等众多内容等待我们去探索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