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视频平台近期爆火的一则视频,内容围绕某款洗发膏的测评展开。视频博主以专业态度指出,洗发水的“去屑防脱”功能并非都靠谱,从而引出了成分表排名与去油能力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牌海盐洗发膏的去油功效及其实惠的价格。如今网购成为许多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繁多的商品选择和同质化的竞品,消费者往往需要借助各种方式来挑选最适合自己的产品,其中就包括参考“第三方测评”的结果。
《法治日报》记者在近期调查中发现,原本应公正客观的“第三方测评”却成为了商家进行私货推广的途径。许多博主在视频中以测评名义进行广告宣传,甚至有些测评结果涉嫌虚假,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消费者的判断。
例如,上海市民张晓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博主推荐一款小零食的测评视频,视频中博主对零食夸赞不已。收到货后的张晓却发现实物与视频展示大相径庭,链接商品甚至是仿品。还有北京市民刘女士,她发现某博主在推荐各种大品牌后,会推荐一款小众的美妆产品,并称其效果比大牌还要好,但怀疑是借着测评名义带货,甚至有可能是“三无”产品。
调查发现,不仅是个例现象。消费者协会对多个互联网平台的“第三方测评”账号进行体验式调查后发现,绝大多数“第三方测评”存在不同程度的问起标准类问题、商测一体、以商养测等问题。其中,部分商家会通过其他企业的方式以实现宣传自家产品的目的,比如委托测评博主列出“红黑榜”,并要求在视频中标明“绿色无广”以体现“公平公正”。此类视频中测评博主往往会恶意测评竞品,夸大竞品的不足。
在社交平台上拥有一定粉丝量的博主谭思,也曾直接复制品牌方发过来的图文信息进行“测评”,并声称是“真实”感受。实际上这种行为就是为了赚取广告费用。除此之外,商家还会招募小账号进行“定制化”测评宣传,按照人设和粉丝量来推荐不同的测评博主。而广告营销公司更是会根据品牌方要求推荐相应的不同级别的测评博主,价格各有不同。
在测评产业的另一端,“打假测评”也相伴而生。这些账号看似是帮消费者排雷“假测评”,实际上是在反衬某产品,挂出商品链接,反向引导消费者下单。大学院副教授黄尹旭认为,部分“第三方测评”机构或博主盲目追求商业利益,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利用消费者的信任进行型测评或者虚假测评,这可能构成反不正当竞争。
面对这样的市场乱象,如何才能有效治理呢?黄尹旭认为,互联网平台应建立严格的账号审核机制和“第三方测评”标签制度。同时应加强对测评内容的审核和建立信用投诉机制。他还强调了测评行业需要加强自律,建立相应行业标准和自律准则的重要性。消费者自身也需要提高信息吸收能力和理性决策的能力。
“第三方测评”乱象已经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才能营造一个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保护消费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