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一句话感悟

2025-04-2606:56:48创业资讯0

细读《我与地坛》

在我打开《我与地坛》之前,我对史铁生的印象,更多的是出于同情和一种近乎怜悯的观感。想象中的他,年纪轻轻便失去了双腿的活动能力,又在痛苦的肾透析中反复挣扎,又在人生最为艰难的时刻失去了母亲的陪伴。但是当我逐字逐句读完这篇文章后,我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是何等的肤浅。

对史铁生而言,地坛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一个地点,它是“零度”,是“心魂”,是希望的象征,是那永远等待他去看菊花的母亲的精神寄托。地坛帮助他从一次次的自我谩骂与情绪的波动中解脱出来,成为他心灵的归宿,也成了他一次次对生命本质进行深入探讨的场所。

史铁生在地坛中体验到生命的重量,我亦有自己的生命历程与之相呼应。虽然我未曾像他那样在年轻时失去母亲,但我的母亲在我十岁那年离世,这让我有了深刻的人生体验。我也曾自问,是否我比史铁生幸运,至少我身体健全,可以去我想去的地方。然而在读《我与地坛》的过程中,我明白了“生命中所经历的苦难,终究会在别处得到些许的甚至微乎其微的补偿”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我最敬佩史铁生的地方,就是他能如此透彻且近乎洒脱地理解命运。

正如史铁生所说,我也曾多次挑战自己的极限,勇敢地离开那些让我感到迷茫的环境,来到心灵的地坛从而得以重生。我感谢命运的眷顾,因为它让我的每一次付出都有所回报;我感谢生活的赠予,因为它让我的每一次苦难都随时间消散;我感谢自己的坚持,因为它让我的每一次挫折都成为成长的新起点。

在史铁生截瘫之后,他经历了愤怒、暴躁,甚至对母亲的咆哮。在他母亲去世后,他时常感伤,“母亲永远不会回来了”。他对自己心境的描述让我感到仿佛另一个我自己。我何尝没有思念过母亲?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是忍着悲痛读完的。

我也曾羡慕过史铁生,他有一个陪伴他成长的母亲。但在深读他的作品后,我明白了故乡的概念并不仅仅局限于土地,而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这种情感一旦被唤醒,便仿佛回到了心灵的故乡。我应该珍惜并好好地活下去,这不仅是为了另一个世界里的母亲,也是为了那些在故乡中善待过我的人。

史铁生三进三出友谊医院却仍坚强地活着的故事让人动容。这背后是唐大夫、柏大夫的救治之恩,是小院里老太太们的关心与照顾,还有那些截瘫后依然陪伴他的知青战友们……

我也曾消极地看待人生和世界,怨恨它们对我的不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生的历练,我逐渐明白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都会在某个时刻被世界所善待、所感动、所鼓舞。史铁生告诉我,“那叫作情谊”。

我深感庆幸的是在《我与地坛》中找到了共鸣。这本书触碰到我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这份情谊来自于母亲走后一直照顾我的奶奶、教导我的樊老师、在我最困难时帮助我的胡龙祥班长……这份情谊里包含了亲情、友情和恩情。对于他们,我应当深深铭记并心怀感激。

回首地坛,那里的每一人、每一株松柏、每一块砖瓦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愿我们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启示,超越时间的限制和习惯的束缚,走向内心深处真正的远方。

结语

作者 | 徐晓冰

配音 | 谢佳

编辑 | 陈思

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我与地坛》带给我们的是对生命、对情感、对故乡的深刻反思与感悟。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