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今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将“声音”作为一个整体词汇来使用。在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声音一词其实包两个不同内涵的词汇——【声】与【音】。
【声】这一概念,在古代典籍《礼记·乐记》中有详尽的描述。其中提到了“物动而生声”,指的是物体因振动而产生声音。这种声音通过空气这一媒介传播至我们的耳朵,激发听觉共鸣,形成我们所称的“声”。这一点在我们中学时期的物理课程中也有所涉及,对于振动产生声波的原理有着详尽的解释。从【声】的繁体字【聲】以及【听】的繁体字【聽】的构成上也能看出,【声】是指通过耳朵来感知的。
对于大家熟知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一名句,“声声入耳”正反映了【声】这一听觉现象的内涵。
相较之下,【音】在古代的观念中则是人对【声】的内心感知,它体现了人们内心的情感。有句古语说“闻弦歌而知雅意”,指的就是通过听弦发出的【声】,能够理解拨弦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能够听懂弦外之音的人,则被称为【知音】。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这一典故也与【音】紧密相关。即使声音已经停止,但仍然能够感受到它的存在。这恰恰印证了【音】是生于人心、具有主观情感的特点,常被人们形容为“无声之音”。
在更深层次的解读中,【声】和【音】两者之间存在着独立与依存的关系。如成语“充耳不闻”中所表达的便是“有声无音”的状态,即尽管有声波的振动却无法进入内心成为感知。而“余音绕梁”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描述,“无声有音”,尽管外在的声响消失但人们心中的共鸣仍存。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古代文献中也有所体现,即客观存在的声音能够引起人们的内心感应,从而产生主观的感知——这就是【音】。二者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
无论是【声】还是【音】,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它们之间互相联系又互相独立的关系也充分展现了人类对于声音的多角度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