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哈萨克斯坦的尔族,其历史背景颇为深厚,值得细细道来。
要探究其源头,我们得从上世纪中叶说起。那时二战刚刚结束,苏联损失惨重,急需大量人力支援,于是目光瞄向了邻近的新疆。新疆作为多聚居之地,与苏联地缘相近,自然成为了人口迁移的重点地区。苏联为吸引新疆边民前往,采取了各种承诺,诸如提供土地和住房等,以此吸引人们前往。
移民潮初起时规模尚小,如溪流细细汇聚成河。然而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紧张,苏联更是加大了“挖人”的力度。特别是在1962年,新疆的伊宁和塔城地区有近六万人迁移至哈萨克斯坦,其中尔族占据大多数。他们带着牛羊、锅碗瓢盆,浩浩荡荡地跨越边境。
这六万人的迁移对哈萨克斯坦的人口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阿拉木图州等地,尔族逐渐聚居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到了今天,阿拉木图市已有大量的尔族人口,占据了全国尔族人口的近四成。还有专门的尔区,彰显了这一族群在当地的重要地位。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的短短十年间,哈萨克斯坦的尔族人口翻了一倍,这一增长速度令人惊叹。他们的日子并非一帆风顺。在苏联时期,尔族的语言文字经历了多次变革。从字母到拉丁字母,再到西里尔字母的变革过程中,文字如同翻烧饼一般反复无常。
苏联后,哈萨克斯坦独立,语言问题再次浮出水面。新推崇哈萨克语,尔族的孩子们除了学习尔语外,还需掌握俄语和哈萨克语,语言环境显得尤为复杂。而哈萨克族和尔族之间的关系也颇为微妙。在苏联时期,尔族受到一定的优待,这引发了部分哈萨克族人的不满情绪。独立后,这种情绪更为明显,尔族作为“外来户”承受了一定的压力。有人提议更改尔族地名,学校也加大了哈萨克语的教学力度,社会压力逐渐增大。
面对这些变化,部分尔族开始考虑离开,土耳其成为他们的热门选择。土耳其的语言文化与尔族较为接近,更易适应。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段历史留下了融合之路的曲折与漫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