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中,很多因业绩突出和专业能力强的人,会被提拔为基层管理者。从一个专业人员转变为管理者的过程,并非易事。作为管理者,除了要具备专业知识外,还需要掌握一系列管理技巧,以便更好地履行职责,推动团队前进,最终实现更高的工作成效。
一、如何避免成为“员工的代言人”?
场景:公司近期生产任务繁重,员工常常加班。某天,一位员工找到人力资源部的张经理,要求调整薪资,理由是工作强度大,付出的劳动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张经理将这一要求反馈给总经理,没想到却遭到了总经理的严厉斥责:“如果每个员工都这样要求加薪,你觉得公司还能撑得下去吗?你竟然是这样管理的!” 张经理被骂得哑口无言。
管理者误区:
过于迁就员工的每一个要求;
忽视了自己最重要的职责——保障公司整体利益。
正确做法:
管理者应理解员工的情感诉求,但不要轻易对公司的作出妥协。作为管理者,要站在公司立场上做决策;
应当全面评估企业的现状,作出对公司长远发展有利的决策,而不是只关注眼前的员工需求。
二、如何避免成为“下属的保姆”?
场景:小张在IT部门表现优秀,技术过硬,因此被提拔为部门主管。起初,他的团队只有两人,他习惯事事亲力亲为,工作中的细节他都会亲自过问。随着团队规模的扩大,员工人数从两人增加到九人,但小张依旧保持着以前的管理方式,工作上插手过多,几乎每个环节都要亲自操心。结果,他依旧忙得不可开交,工作完成的效率低,质量也出现了问题,最终受到了上级的严厉批评。
原因分析:
小张作为管理者,应该承担起带领团队、调动资源的责任,而不是做一线的执行者。过于亲力亲为,不仅会让员工依赖自己,也会扼杀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这种角色错位,直接导致了工作进展缓慢,质量不高。
正确做法:
管理者不应成为“保姆”,而应当充当团队的教练。通过传授工作方法和思路,帮助员工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能力;
任务下达到位,要明确、具体,制定可执行的标准和考核机制,帮助员工清晰了解目标,并通过适当的激励与惩罚机制来推动工作;
鼓励员工做决策,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团队每个人的聪明才智,促进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三、如何更好地定位自己的辅助角色?
场景:小张是一家商场的经理,某日,邻近的商场发生火灾。总经理下达了明确指令,要求小张立即展开隐患排查,确保本商场不出现类似。小张只是简单地将这一要求传达给下属,并未进行详细部署和分工。几天后,商场果然发生了火灾,最终小张因工作失职被降职处理。
原因分析:
小张未能准确理解自己作为管理者的职责,他只是将任务传达给下属,缺乏主动承担责任的意识;
没有对任务进行细化落实,也没有主动思考如何执行和保障工作的完成。
正确做法:
作为管理者,要主动承担责任,理解领导的意图,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来完成任务;
管理者不仅是任务的传递者,更应具备落实执行的能力。要把任务细化,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人负责;
要在执行过程中密切关注任务进展,确保工作按计划推进。
四、如何正确定位团队导师的角色?
场景:小张是房地产公司的销售经理,公司给出了严格的销售指标,每位销售人员每天必须卖出两套房子。小张将这一指标传达给团队,但部分销售人员反映,在淡季时,完成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小张坚持“公司规定必须执行”,并未认真考虑员工的反馈,最终导致团队气氛紧张,许多员工表示要辞职。
原因分析:
小张忽略了员工的实际困难,没有考虑目标的合理性,也没有有效沟通和疏导员工的情绪;
在面对员工的疑虑时,他采取了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导致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正确做法:
作为管理者,要分析目标是否合理,并对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给予充分重视。如果目标过于苛刻,应主动向上级反馈,并寻求调整;
管理者应建立一个畅通的沟通渠道,让员工能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而不是一味地压制情绪;
管理者要起到榜样作用,以身作则,带领团队共同面对挑战,促进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通过以上四个管理场景的分析,可以看到,管理者在执行职责时,必须精准把握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只有在了解自身职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带领团队走向更高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