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的内容领域中,国内IP席卷了泛娱乐产业,优质的IP资源如好莱坞及国产的电影资源、电视栏目资源、国产电视剧资源以及网络内容资源等,都受到了广泛关注。那些热点IP更是成为了广告营销业的争抢目标。这种趋势下,原先各自独立的文化创意领域开始相互融合,IP成为了连接各领域的纽带。
IP的具体含义为“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识财产。它与我们熟知的知识产权有所关联,但又不完全相同。一开始,IP主要是指能在电影、影视剧中被改编为“文学财产”的知识产权。如今,IP的概念已经扩展,能够仅凭自身的吸引力,在多个平台上获得流量,进行内容分发的都可被称为IP。
以南派三叔、天下霸唱等人为例,他们所拥有的强大IP营销能力,能让其小说作品吸引大量粉丝关注,逐渐形成自己的品牌IP。基于品牌IP的影响力,衍生出来的产品如电影、手游等都能吸引大量粉丝,为制作方带来可观的收益。这就是借助IP形成的品牌营销效应。
好的IP营销为何能够产生连锁效应?这背后是IP运营的商业逻辑。对于IP而言,最终需要通过盈利实现价值。IP的商业化非常重要。而IP的积累和产品的打造,以及提供服务获取收益,正是其商业化的重要步骤。
罗辑思维作为互联网知识领域的热门IP,其商业化路线值得借鉴。他们快速积累粉丝,打造粉丝喜欢的产品,如视频节目、微信号语音推送等,然后通过直接卖产品来实现收益。这说明,强IP也需要合作伙伴的助力。
IP的营销并非易事,需要从筛选、定位、运营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面对众多的IP作品,选择哪一部既是一次判断也是一次押注。而IP的商业定位则针对作品对应的人群特征,开发相应的价值观、世界观等。IP的长期运营也是关键,一个好的IP需要持续的运营和调整才能形成。
借力IP元素授权,联动全媒介传播是玩转IP的关键。要做好衍生品和商业化收入模式的前期规划,保证IP的长期衍生能力。企业需要与消费者深入互动起来,形成营销生态链。而基于IP资源孵化新内容,借助粉丝的扩散效应实现品牌的自传播,也是品牌推广的重要策略。
对于个人而言,如近来备受关注的“网红”,也可以成为一种价值IP。视频达人papi酱获得融资的新闻引发了关注与讨论。但如何把个人IP平台化,实现其价值,是业界人士关注的焦点。资本和网红本身都很清楚,单一的个人化IP很快就会面临困境,只有平台化才有出路。
在IP营销与借势营销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前者追求的是情感共鸣和认同感,而后者则注重单纯注意力覆盖。IP元素不再是噱头,而是成为品牌故事的参与者和出演者。如伊利借《功夫熊猫》练“低糖功夫”的案例所示,融入IP元素的品牌能够深度地与消费者进行情感交流。
而在《芈月传》和《乐高大电影》等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强IP对产品和公司的巨大推动作用。面对IP热潮也有业内人士提出泡沫、虚火的判断。优质IP的稀缺性、高昂的IP价格以及打造IP的无模板性等问题都需要行业进行思考。
更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