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体验感恩等美德。基于这一指导,许多学校在教育中非常注重感恩教育,并布置了相应的“作业”。像“给爸爸洗脚”这样的行为,更应该是一种源自内心的真实情感表达。如果它变成了需要拍摄留痕的“任务”,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形式。
学校和教师的初衷是为了引导学生体会父母养育之恩的艰辛。学生因为年纪尚幼,心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社会和家庭的理解还处于初级阶段,很难真正领会这类作业的深层意义。真实的教育效果往往并不如预期。
回想起去年某地的一起事件,一所小学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跪拜式孝育。这一事件了部分学校和教师在感恩教育方面的惰性思维和理解偏差。他们往往将感恩教育与简单的作业划等号,没有真正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一些家长在感恩教育上也没有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导致孩子在认知上偏离正轨,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真正的感恩教育应该从内心出发,再外化为行动。这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爱与感恩的氛围和环境。只有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慢慢获得精神滋养,他们才能真正成长为懂得爱与感恩的人。
感恩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学校、教师和家长需要从更新感恩教育理念开始,摒弃那些形式的“作业”,如“给爸爸洗脚”。我们要重视身先示范的榜样作用,从孩子的角度出发,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潜移默化地理解感恩的价值和意义。这样,才能真正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播下感恩的种子。
感恩教育是一项需要细心呵护和长期坚持的工作。只有通过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懂得感恩、珍惜爱。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充满爱与感恩的美好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