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载前,王阳明曾言:“我一生讲学,仅此‘致良知’三字而已。”
五百年后,人们不禁要问:“我为何要讲良知?”现今社会风气中,似乎讲良知不能直接带来金钱、名利或豪华住宅等明显利益,反而时常遭遇吃亏、退让、忍耐等看似“被”的境遇。良知正是每个人最宝贵的财富——它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重拾自信,面对诱惑时懂得取舍,面对浮躁时学会淡然处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抱怨或听到他人抱怨:世界太过喧嚣,难以提升自我,真希望能给周围环境按下“静音键”。王阳明却提出“工作即修行”的观点。
这是因为,若能在工作中贯彻良知,达到“四和”境界,便能从容面对一切。这“四和”即与天和、与地和、与人和、与己和。与天地和,意味着视万物为一体,为官者应视百姓为自己的责任;与人和,是处理好自己与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与己和,则是听从良知的指引。
王阳明对于“工作即修行”的解释尤为深刻:在工作时,自然地按照良知的指引行动,除了良知的指引外,心中再无杂念。而日本的实业家铃木正三亦持有类似观点,他说:“工作坊即是道场。”这源于他对禅宗智慧的深刻理解,他认为劳动是人性自然流露的体现,是提升精神境界的需求。在工作中锻炼自己的能力,磨炼自己的心性,借助劳动来领悟自身的价值,并通过工作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
当我们希望提升自我时,无需寻求高深的修行方法。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尽职尽责,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或求学等事务,都应慎重其事、不懈努力。这本身就是一种为磨炼人格所做的修行。换言之,正是在每日的劳动中才能不断磨炼、提高心智,并逐渐走上领悟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