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叫什么

2025-04-2402:48:48创业资讯1

探索情绪记忆的奥秘

文 | 记者 李晨阳

为何有人更为积极,而有人更显“消极”?面对相似经历,为何有人更偏爱保存美好记忆,而有人则更容易保留负面感受?这些疑问在最近发表的《自然》杂志的一篇论文中找到了答案。

在这篇备受关注的论文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小分子,它能为我们的记忆打上“情绪烙印”,决定我们日后回忆时的情感色彩——是快乐还是难过。

更令人感兴趣的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李浩表示:“我们似乎可以操控这个‘分子开关’,决定向大脑‘写入’积极还是消极的记忆。”对于那些深受焦虑、抑郁或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困扰的人来说,这种发现可能为他们提供新的治疗方向。

这项研究由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Kay Tye领衔,博士后李浩、Praneeth Namburi和Jacob Olson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Broad研究所的张锋教授和北京大学的李毓龙研究员也参与了这项研究。

回溯经典: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

李浩即将加入西北大学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系。这位34岁的年轻科学家,成长于北京,兴趣广泛,喜欢足球、攀岩、动漫和宠物。

与许多年轻学者一样,李浩的学术之路也充满了探索与挑战。他在山东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后,选择赴美深造。这篇论文正是在他在索尔克研究所Kay Tye实验室做博士后时期的研究成果。

如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一样,李浩等人在最新的《自然》论文中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他们通过音频与糖水、等刺激的组合,观察并操控小鼠的反应。

基因魔剪揭秘紧张素

研究人员发现,小鼠的大脑在面对奖励或惩罚时,会调控一种名为紧张素的小分子多肽的释放。这种小分子在奖励学习中增强反应,而在惩罚学习中则抑制反应。

为了进一步了解紧张素的工作机制,研究者们运用了“基因编辑魔剪”——CRISPR-Cas9系统。他们敲除了杏仁核特定元中编码紧张素的基因,观察小鼠对不同刺激的反应变化。

结果显示,被敲除基因后的小鼠难以将糖水的甜美与相应音频联系在一起,但对的反应变得更为强烈。这表明,大脑在面对潜在危险时可能更容易产生恐惧反应,而紧张素则有助于积极学习的元激活。

值得一提的是,Kay Tye曾与著名华人科学家张锋在同一个实验室共事。张锋团队协助设计了实验用的CRISPR系统,这是CRISPR技术首次被用于分离特定的递质功能。

建立快乐实验室的愿景

在李浩看来,他博士后研究的实验室氛围轻松愉快,导师Kay Tye是一位充满活力的“有意思的人”。他希望自己未来也能建立一个能让实验室成员茁壮成长、在健康和快乐中发展科学潜力的地方。

Kay Tye对工作的热情和生动描述也激发了李浩对“快乐”的独特理解。他认为,同样的事情在不同的大脑中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色彩,因此快乐或悲伤都是相对的。认识到这一点,人们就能以平常心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结语

这篇论文为我们揭示了情绪记忆的奥秘,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科学的新视角。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或许能找到更多控制情绪的方法,帮助那些深受情绪困扰的人找到出路。

  • 版权说明: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295052769@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